小米造车狂卖13.7万辆碾压特斯拉?雷军用三个数字改写万亿市值游戏规则
乌鸦小编 发表于:2025-3-29 09:44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547
引言
2025年3月,小米集团交出一份令市场惊叹的成绩单:全年营收3659亿元,同比增长35%;净利润235.8亿元,同比增长34.9%。更引人注目的是,其智能电动汽车交付量达到13.7万辆,远超10万辆的年度目标。这一数据不仅让小米成为全球首家跨界造车成功的消费电子公司,也让外界重新审视一个核心问题:小米的估值逻辑是否正在被彻底改写?

回顾2019年雷军与董明珠的“10亿赌约”,彼时小米营收仅为格力的88%。而到了2024年,“米格指数”已飙升至133(格力尚未披露2024年数据)。这场赌局的胜负早已揭晓,但真正的悬念在于——为什么资本市场始终对小米的“硬件标签”耿耿于怀?而智能电动汽车的突破,能否成为搬动这座估值大山的杠杆?

一、旧大陆的“围城”:硬件标签与价值错配
小米的商业模式长期被简化为“卖手机的公司”,尽管其互联网服务毛利润率高达76.6%,但智能手机和IoT产品合计贡献了**80%**的营收。这种结构让资本市场将其归类为“硬件厂商”,而硬件公司的估值天花板显而易见——全球头部手机厂商的平均市盈率(PE)仅为15倍左右,而互联网公司则普遍超过30倍。
1. 智能手机:高端化突围与流量池沉淀
2021-2024年,小米手机业务经历了一场“倒V型”复苏:
  • 出货量:从2021年的1.9亿部骤降至2023年的1.46亿部,2024年反弹至1.69亿部;
  • ASP(平均售价):从1098元提升至1138.2元,创历史新高;
  • 毛利润率:从13.1%攀升至20%,三年提升7个百分点。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小米对高端市场的持续投入。例如,2023年推出的小米14 Ultra凭借影像技术突破,在6000元以上价位段拿下**4%**的国内市场份额。不过,硬件业务的本质限制仍未打破:一款产品的失败可能吞噬数年的利润。2022年小米折叠屏手机因供应链问题导致亏损,便是一次警醒。
2. IoT业务:被低估的“定制电商”
小米IoT业务的本质更接近“严选模式”,而非传统硬件制造:
  • 品类扩张:覆盖260多个品类、6000多个型号,平台接入设备超9亿台;
  • 渠道整合:1.5万家线下门店、自有电商平台“小米有品”、第三方渠道协同;
  • 盈利结构:2024年IoT业务毛利润率达20.3%,接近零售行业龙头水平(例如沃尔玛全球毛利润率约24%)。

尽管如此,投资人仍将其视为“手机配件生意”。这种认知偏差源于一个关键矛盾:IoT业务虽具备零售属性,但其增长高度依赖手机用户的转化。2024年,小米全球月活用户(MAU)突破7亿,但其中仅**30%**购买了除手机外的IoT设备。
3. 互联网服务:隐秘的利润引擎
互联网服务是小米最赚钱的业务,却最容易被忽视:
  • 2024年贡献毛利润261亿元,占比36.6%,远超智能手机(33.9%)和IoT(29.5%);
  • 单用户年收入(ARPU)从2021年的40.3元提升至2024年的48.7元,主要得益于广告算法优化和海外变现加速。

问题在于,互联网服务的增长始终受制于硬件销量。MIUI用户每增加1亿,互联网服务收入仅增长约50亿元。这种“线性增长”模式难以支撑互联网公司的估值预期。

二、新大陆的曙光:造车如何重构估值逻辑?
智能电动汽车的突破,为小米打开了“第二生态圈”。2024年,小米汽车业务实现毛利润60.3亿元,单车毛利润从3.1万元(Q2)提升至4.4万元(Q4),毛利率达到20.4%。这一成绩的背后,藏着三个关键转折点:
1. 从“烧钱黑洞”到“盈利样板”
造车行业的残酷性在于:前期投入100亿元,可能换不来1%的市场份额。蔚来、小鹏等新势力累计亏损超千亿元,而小米却展现出惊人的效率:
  • 研发投入:2020-2024年累计投入816亿元,其中约70%用于汽车业务;
  • 费用控制:2024年总费用率15%,较造车前下降1个百分点;
  • 产能爬坡:北京工厂单班年产15万辆,通过“三班倒”可扩充至45万辆,规模效应逐步释放。

这种“举重若轻”的能力,正是资本市场最看重的特质。对比华为(选择与车企合作)和苹果(放弃造车计划),小米的“All in”战略反而成为差异化优势。
2. 生态协同:从“手机×AIoT”到“人车家全生态”
小米SU7的智能化体验,深度整合了原有生态:
  • 无缝互联:车机系统直接调用手机算力,减少芯片冗余成本;
  • 用户转化:首批SU7车主中,62%为小米手机用户;
  • 服务延伸:充电桩接入米家App,售后体系复用1.5万家门店资源。

这种协同效应将产生“飞轮效应”:汽车用户反哺手机和IoT销量,而手机用户为汽车业务提供潜在客群。据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28年,小米汽车用户有望贡献**20%**的互联网服务收入。
3. 估值重构:从硬件公司到“双生态巨头”
全球科技巨头的估值跃迁,均来自生态圈的突破:
  • 苹果:从iPod到iPhone,PE从15倍升至30倍;
  • 特斯拉:从卖车到FSD(全自动驾驶)订阅,PE从50倍飙升至200倍;
  • 小米:若汽车业务独立估值,参照蔚来(PS约2倍)、理想(PS约3倍),其2024年汽车营收(约320亿元)可对应640亿-960亿元市值,相当于小米当前市值的15%-22%。

更重要的是,造车成功打破了“小米=中低端硬件”的刻板印象。SU7 Ultra定价53万元仍供不应求,证明其品牌已具备高端溢价能力。

三、搬动大山的关键:如何跨越“双重生态”的鸿沟?
小米的挑战在于同时运营“手机×AIoT”和“汽车×生态”两大战场。这需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
1. 技术中台化:避免重复造轮子
  • 研发复用:小米澎湃OS已覆盖手机、汽车、家居设备,统一架构可降低30%以上适配成本;
  • 供应链整合:宁德时代电池、英伟达芯片等汽车供应商,与手机供应链部分重叠,议价能力增强。
2. 用户资产化:打通数据孤岛
  • 账号体系:统一小米ID在汽车、手机、家居场景的权益;
  • 会员服务:推出“小米超级会员”,捆绑充电优惠、影视VIP、云存储等跨生态权益。
3. 资本杠杆化:平衡投入与回报
  • 分拆融资:参考阿里云、菜鸟模式,汽车业务可引入战略投资者;
  • 政策红利:中国对智能电动汽车的补贴、税收优惠将持续至2030年,小米需加速抢占窗口期。

结语:从ATM到“第三个苹果”
小米的蜕变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在高度内卷的中国市场,单一生态公司的天花板肉眼可见。阿里靠电商+云计算+金融成为巨头,腾讯靠社交+游戏+支付建立护城河,而小米正通过“手机×汽车×AIoT”的三位一体,跻身ATM(阿里、腾讯、小米)新阵营。

2025年,当小米汽车年交付量向50万辆迈进时,资本市场将不得不回答一个问题:一家既能卖1.7亿部手机(全球前三)、又能卖50万辆智能汽车(新势力第一)、还能赚走200亿互联网利润的公司,该用硬件还是互联网的估值模型? 或许答案早已不言自明——小米要做的是“第三个苹果”,而这座估值大山,正在被一辆辆SU7碾碎。
本页内容由网友自行在乌鸦部落发布,本站仅提供帖文、图片存储空间服务,帖文(图片)发布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帖文(图片)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站对帖文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

关闭

乌鸦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