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学过文学的金庸可以成为武侠泰斗,不会编程的乔布斯引领了数码科技的新时代
乌鸦小编 发表于:2018-11-2 11:56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4706
有的时候解决问题的能力比系统学习知识更重要,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里,也许你能收获到系统学习所无法带来的更高层次的成长。这有点像学院派和社会实践者的区别,一个是知识体系完整,一个是社会经验丰富。

本文作者 | 徐大维
来源 | 公众号 良大师(ID:liang_da_shi)

问你个问题,你认为,金庸所有著作中,哪个人物最像他?
当然,每个人有自己的答案,我的答案是《侠客行》中的石破天。
石破天是个不识大字的小乞丐,误打误撞,学了一身高深莫测的内功。
又阴差阳错,同天下武林高手,一同到了一座神秘的岛——侠客岛。
岛上山洞内,刻着李白五言古诗《侠客行》,每句都隐含一项绝顶神功,众高手冥思苦想,相互争论,希望能参悟其中奥秘,但是没有一人得程。
石破天不识字,那文句的深意,他当然无从领会,只能将字当成壁画符号看,顿时那些横撇弯钩融会贯通,变成流淌的动态结构图.
自己又跟着比划了比划,突觉体内真气满盈,电光火石之间,文盲青年竟然练就了绝世无双的神功。



这种无厘头的故事,只能出现在武侠小说中,但是有没有看出一种暗喻?

当年,金庸连载武侠小说时,曾被主流文学人士所诟病,说他根本没有经过系统的文学训练,写出的东西不但肤浅,还毒害年轻人......

金庸就是想以这个故事表达对主流的藐视,并告诉世人,一个非主流人士,通过自我摸索,也能独步武林,功达天下。

金庸先生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没有任何文学根基,却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情节复杂的经典,这怎么解释呢?

《侠客行》已经给了答案:我们倾向于把事情搞的过于复杂,把它们上升到境界层面,上升到理论高度。

其实真相恰恰相反,精通某个领域,并不需要你高深的领悟,和系统的学习,只需要不断的比划,在实践中迭代进化。

纵观金庸的写作生涯莫不如此,他背后没有高人指点,没有专门去学习文学创作,仅仅是一稿接着一稿的写作,再去听取读者的反馈,不断调整风格,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前几天和一位读者聊天,他家里妥妥的产业,根本不用为生计发愁,他迷上了写作,反正不差钱,想以喜好为生,既陶冶身心,说不定一心投入,还搞出名堂,扬名立万。

因此,他想找一所大学,系统学习一下文学,然后再去从事写作,所以咨询我的建议。

我说写作这事很简单,只要有个键盘,敲几个字就可以开始了,不用那么系统的去学。

他半信半疑,然后开始和我聊一些专业术语。

比如,问我是如何做到“对仗”的?

又是如何用“副词”取代“形容词”的?

我为何又总是喜欢“状语后置”?是不是符合现在人们阅读的习惯?

把我问的一脸蒙逼,反问他什么叫“状语后置”?

他一脸惊讶问我,这些都不知道你是怎么组织句子的?

我说,就是写出来读读顺不顺口,不顺口就改改,只到读到顺溜为止......

我看他眼中已渗出一丢丢鄙视......

好吧,我承认了,我从来没真的学过写作,虽然初期报过一个网上训练营,可是总共听了20多分钟,只记住一句话:

“不停的写,哪怕写的是垃圾......”,这就是我学到的最有用的技巧。



是的,我确实觉得很多东西根本不用去学,只要坚持去做就好。

就像金庸,人家一辈子没学过文学,但你能说他写的不好吗?

不仅是他,很多伟大的作家都没系统的学过文学,反而那些专业学习文学的,好像没出几个精品。

其它行业也类似,乔布斯没学过编程、索罗斯没学过金融、马云没学过互联网、埃隆·马斯克没学过工业设计,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各自领域中最成功的人。

因为这些人都懂得:理论指导不了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组织行为学家,阿吉思斯在《行动科学》一书中有段话说的很好,他说:

理论诞生于“变量恒定”的理想场景,而实际的问题则处于一个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相互依存、互相冲突的“复杂场域”,当人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更依赖于隐性的知识和隐性的推理。

所以,决定你在某个领域有多大作为的,决不是你掌握了这个领域多少的理论知识,而是你在是复一日实践中,所修炼的隐性能力.

这种能力甚至都不可名状,不可外显,不可言转,只与血肉和灵魂混合在了一起。

这也是成功人士都不可模仿的一个重要原因。

网络作家和菜头曾讲过他的一个朋友,想进入软件行业,可是全心全力学完了整本教材,仍然无法编出一个有用的程序。

和菜头说,这大概就是成人学习的一个误区,他们总以为要做成一件事,就要先去学习底层原理,全面掌握系统知识,这样才能“底盘扎实”。

学习过后,他们会发现,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于是以为自己掌握知识不够,于是继续的深入学习,逐渐陷入到一个死循环。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比如决定编一个类似微博的程序,只要确定这个目的,无论程序学的如何,可以利用模板、示例,找人帮忙等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此时,他多半会编出一个这样的程序。虽然可能很丑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用最直观的方式学会了编程。

知乎达人“采铜”也谈过这个问题,他说大家在进入一个领域前,总想系统的学习和规划,其实是陷入了一种过度准备的状态。

因为传统教育体制里,隐含着一种未完成的思想惯性。学校教给学生的知识,都是在为未来做准备的,而不是现在就让你解决某个问题。

所以一个人,从小学、中学、大学、博士,花了这么长时间,其实都是在做准备。

诚然,求学时期这种学习方法无可厚非,但是当步入社会后,就会产生一种惯性,总让你不敢直接开始,总觉得还没准备好,这也会成为逃避困难的一个借口。

现实中,哪有那么多时间给你准备?

机会稍纵即逝,你不可能等洞悉了事物的全貌才动手,也不能等到最优方案才执行。你只有在真刀真枪的厮杀中,一边舔伤,一边成长。


网上曾流传一篇文章,《我们不要假装有远见,微小前进胜过完美规划》,其中提到一个现象。

非洲白蚁建造的白蚁巢,掘土都要几十吨,高达10多米,深达20米。

而且,结构复杂,功能齐全,内有育婴室、产卵室、通风道......

那简直就是一个现代化宫殿,容纳200万只白蚁,不仅不会被闷死,还冬暖夏凉,科学家都戏称白蚁发明了空调。

小小的白蚁怎么能建造如此复杂的建筑?人们很容易提出这样的疑问。

它们显然没有学过建筑学,也没设计“图纸”,仅仅依靠一次又一次尝试。

科学家发现白蚁开始搭建时,毫无章法,小土块被搬来挪去。

可是,折腾一阵子之后,初级的框架便会形成,然后无序就变得有序,众蚁开始添砖加瓦,修修补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形状各异,功能相似的蚁巢。

这对我们的认识很颠覆,但同时也很有启发。

在多数领域,想实现目标,真的不必全盘的学习、测量、计划,只需根据前一步情况,决定下一步行动即可。

就这一点来看,似乎与石破天的见字顿悟异曲同工,都不需要高屋建瓴的体系引导,仅仅靠着实践尝试,本能中的迭代推进,便能东成西就。

当然,我不是全然否定理论的意义,它是硬科学的支柱。

但是,在广大的人文领域,实践是精进的不二法则,你永远无法通过熟读管理著作,成为一个好领导;你也永远无法通过学习商业知识,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你唯有不断的试错、反馈、改良,以此形成循环,来推动自己走向下一个赛点。
本页内容由网友自行在乌鸦部落发布,本站仅提供帖文、图片存储空间服务,帖文(图片)发布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帖文(图片)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站对帖文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
无需安装,微信扫码体验乌鸦部落移动端

关闭

乌鸦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