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最大的成功不是财富的多寡,而在于你内心是否有“温度”
dolphin 发表于:2018-3-21 17:31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2191
       很多时候,社会对于成功者的评价,一般都以成败论英雄。给予成功者以更多的溢美之词,而对于失败者似乎少了宽容的“温度”,不乏讥讽之语。
      各位都很崇拜财富偶像乔布斯,我也对老乔很有好感,原因只有一个,他内心有一种温度,是个明白人。
      什么叫内心的温度?又明白什么呢?
      简单说,作为誉满全球的财富偶像,成功者,他内心仍然存有某种敬畏,因此也保持谦卑。曾经看过一则小故事,苹果公司刚组建一共有三个人,其中一个人两个月后便退出了,据说是和老乔意见不合。后来,当苹果成为全球闻名大公司,乔布斯成为大众偶像,这个人默默无名,用咱流行的话说“混得很不如意”,在离苹果公司不远的小街摆了个地摊卖纪念品。有时乔布斯会去他的地摊上选一两个小玩艺儿。他见到乔布斯有些发窘,乔布斯却拍着他肩膀安慰说:“老兄,其实我很羡慕你,你有你的自由,我有我的烦恼不是吗?你只是运气不好罢了。”
      乔布斯并没有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特别牛B哄哄,他很清醒,对于人生来说,财富和权势固然很重要,但还有比这些更重要的东西。话说苹果能从电脑到手机一路创新、遥遥领先于同行,在全世界掀起一股股苹果风暴,说明老乔这个人,跟我等被财富和名气晃花了钛合金眼的乔粉们所想象的有些不同,我们直勾勾看到的都是他的名气和财富,可也许他还真的不当一回事,理所应当的,他真正的注意力在两个字:创造。他努力用智慧创造了“苹果”,市场也丰厚回报了他更大的“苹果”,跟国内一堆小米锤子之类的赶水手机只奔着钱字而去不同。
       其实道理很简单,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走的路不同,“成功”的标准也不同,你把衡量乔布斯的标准用去衡量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大科学家也是失败者。网上有很多人讨论中国社会的畸形、病态,原因就是,这个社会只有一种标准,却衡量了14亿人。这个标准就是“升官发财”。你当了官就是成功,发了财也是成功,除此之外,都叫“混得不好”。
      所以,不管是搞科研的还是搞艺术的、做教育的还是搞体育的,表面上360行,其实就一行,一个共同的目标:赚钱。每个行业都只被当成“赚钱”的工具和手段,八仙过海,充分利用行业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所以每个行业都在沦陷,专家学者在圈科研经费,老师在收补课费,艺术家们忙着结交权贵,企业家忙着钻营、偷漏税、降低产品品质,大学生则都赶着报考公务员,奔仕途去。
      在价值单一的社会整体氛围中,人们的心态也变得急功近利、媚俗和市侩,也就很少有人能超越财富和权力的眼光去看待别人,没钱没权也就没有“社会地位”,即便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也只是个P,而一旦有了钱有了权,放个P也是香的。这就是我们这个几千年所谓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骨子里的畸形和病态。惟财富和权力是从。
      在今天,这种畸形和病态有“放大”和“爆发”趋势,旧道德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随着历史上一次次“破旧立新”,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以及片面分数教育和权力主导一切,几乎荡然无存,而新的“文明准则”比如平等、博爱和权利意识等等,又被连同肯德基和丰田汽车一起给换着方式抵制——十几亿人就这样掉进了“文明的夹缝”。
      我们看到的就是各种迷乱、堕落,不讲道德,也不懂什么叫道德,“面包是我的,牛奶也是我的”。但是,让人欣慰的是,整个社会的良知并没有消失,虽然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随了大流,看人、说话、做事也变得很市侩,见了富人和官员就不自觉地自矮一等,在评价一个人时也往往以身价和职位为标准,但清醒的、仍然保持了内心的温度的人也很多,潜藏于人们内心的某种“价值感”仍然在“起作用”。
       比如,曾经有个新闻,一群农民工坐地铁,虽然有空位也宁愿全体站着,只是怕把椅子坐脏了,这个新闻就得到了网友们无数的点赞,这充分说明,不管是“社会地位低贱”的农民工,还是点赞的网友们,他们的内心都有一种清醒的“价值判断”,他们知道这才是人性中最闪光的品质。在这种闪光的品质面前,地位和财富会显得很可笑。曾经有个省长坐火车,清空了整整两节车厢,后来这位省长被双规,社会舆论一顿狂踩,打死老虎有多大劲使多大劲。这也表明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老百姓心头有个打米碗”。在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这种透过网络散发出来的“人心的温度”让我们感到安慰。
      当然,也有很多人被世俗彻底绑架了,完全迷失了,那就是所谓小粉红和岁月静好派,他们对这些事件既不点赞也不点踩,看见城管打人不愤怒,看见农民工站车厢也不感动,无动于衷,只管闷头吃喝,这种人已经完全丧失了是非判断能力,除了知道“这个面包是我的,我饿了我要吃”,内心没有“温度”,也没有一个人最正常的情感。这种人是很可怕的,也许就是所谓“人渣”那类了。
      再把话题扯开一点说,在一个价值单一、僵化的环境里,有句话说“没有一片雪花是干净的”,每个人都迫于环境和生存压力,多多少少会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甚至走得更远,钻营、屈从、背叛、出卖,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丧失了“内心的温度”。
      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讲某地一个大学,学生剧团编排了一出话剧,是根据上世纪四十年代一个传说改编的。蒋介石曾经出任该校校长,军人出身的他虽然大权在握,却引起了教授们的不满,认为他根本没资格管理学校,更没资格在教授们面前指手划脚。为了搞好和教授们的关系,大年三十,老蒋邀请三位教授来官邸吃团年饭。但却遭到了拒绝。这部戏名叫《蒋公的面子》,内部演出后很受欢迎,但在戏剧节参评时却毫无悬念地被涮了。因为它产生了一种比较,今天的教授学者们还有四十年代教授们不媚权贵的风骨吗?
       事情还没完。
       这部戏连续演出数十场,观众都很热烈,惊动了当地一位主管官员,把这部戏调去看了,看过之后扭头就走,没有任何评价,随后学生剧团便收到200万元的资助款,是从另一部戏里划拨过来的。这件事最让人感慨的地方,不是学生戏本身,也许年轻的学子们压根儿不明白这部戏所包含的现实意义,那位主管官员是明白的,所以他含蓄的表达也最让人感慨,让人联想到二战电影《钢琴师》,一位德国军官偶然发现了躲在废墟里的波兰犹太钢琴师,钢琴师以为自己完蛋了,谁知军官并没有逮捕他,而是叫他弹了一段,然后默不作声地走了,过后便定期给他送来面包和食物。直到战争结束,钢琴师获救。
      这就是潜藏于人们内心的“温度”。
      你可以跟着环境走,但一定要保持内心的“温度”。


来源:天涯社区 作者:一段旧时光

本页内容由网友自行在乌鸦部落发布,本站仅提供帖文、图片存储空间服务,帖文(图片)发布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帖文(图片)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站对帖文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
无需安装,微信扫码体验乌鸦部落移动端

关闭

乌鸦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