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辈子种玉米,跟天斗,跟地斗,斗出220亿财富
490662278 发表于:2017-6-25 16:5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499
他只有初中学历,却靠一股子倔劲踏上玉米培育之路,尔后16年专心扑在玉米地,跟雨斗,跟风斗,一举缔造出220亿财富,他即是登海种业的创始人李登海。
1949年9月,李登海出生于山东莱州后邓村,那里自古即是藏金埋银之地,“山上有矿,海里有虾”。不过,这跟李登海没半点关系,他4岁不到,父亲就杳无音信,而妈妈体弱多病,日子过得适当拮据。
屋漏偏逢连夜雨,1960年又开始3年自然灾害。饿急了,李登海就后半夜摸黑去地里掰生玉米吃,不过,一年今后,就连玉米杆也见不到了,年迈的外祖母更是被活活饿死。
所以,李登海的童年回忆只有饥饿,与生俱来的饥饿。也恰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有粮食吃成了他根深蒂固的信念,“长大今后,必须让妈妈吃饱、让乡亲们吃饱。”
1966年,李登海初中毕业后,作为知识分子下放到农村。那个时代你知道的,村里有文化的人少之又少。所以1970年,村里成立农科站,初中毕业的李登海一眼就被村长相中。
别小看一个农业技术员,在农人眼里即是专家,可李登海就一个青瓜蛋子,哪里会什么培养?为不在大伙面前出洋相,李登海一口气买了10多本有关育种和培养方面的书,没事就揣一本放口袋里。
光会翻书还不行,需要记在脑子里。1970年4月的一天夜里,李登海看书看到凌晨两点半,成果抱着书本就睡着了,不幸手碰到了煤油灯,成果枕头、被子都着了火,差点引发一场火灾。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2年,23岁的李登海当上了村里农科站的站长。那年春天,他无意中看到一份报告,“美国农人华莱士经过搞杂交玉米种子,创出每亩2000斤的全球纪录。”
李登海惊呆了!要知道,当时我国玉米的产值也就200-300斤,“足足是我们的10倍!”
“同样是农人,美国人能够,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够?”李登海倔劲上来了,“先搞个1000斤!”“亩产1000斤?开什么玩笑!”村里那些年过半百的庄稼汉,都以为他在说胡话。
想到活活饿死的外祖母,李登海心一横,牵着1头牛,带领8个小青年,走向了那1.2亩试验田。
不过,科学即是科学,不是蛮干,尽管李登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又是上肥,又是除草,黑夜还去守夜,“生怕小鸟给啄了!”,可到秋天一过称,“亩产500斤!”
“没有文化真不行,”这个时候,李登海感觉自己那点初中底子不够用了。1974年,他决定到莱阳农学院去深造,并拜刘恩训、刘少棣两位教授为师,重点学习遗传育种和玉米培养。
那段时刻,他把学校图书馆关于《遗传育种》、《土壤肥料》的50多本基础理论书本翻了个遍,“基本5天一本”。光看还不够,李登海还跟着老师做试验。短短1年时刻,李登海写下了20余万字的读书笔记和试验记载,整理了30多项有关育种、培养、肥料等的试验材料。
恰是在农学院,李登海明白了什么叫光协作用、光合面积,也彻底搞懂了光能如何转化为化学能的全过程。
临别之时,刘恩训教授给了李登海20粒玉米种子,“是从美国专家手里得到的,抗病性强,对大小叶斑病免疫,丰产性状也好,回去试试。”
秋天一收割,果不其然,724斤!“看来,种类才是提高产值的要害!”李登海大受鼓舞,他一口气从全国10多个省引进140个种类,
“必须大干一番,”1977年,李登海建立了一套大棚温室。可就在玉米快要老练的时候,大棚里突然钻进了一群老鼠,成果一夜之间,就把套袋的自交和杂交的玉米粒悉数咬个精光。
“一个玉米种类,从选种,到最终稳定,得个六、七年,人生能有多少个六、七年啊?”李登海非常郁闷。要害时候,刘少棣教授一语道破天机,“海南岛是个天然的温室,农作物一年三熟,在海南育种一年,适当于在莱州三年。”
“意外了,”所以1978年10月,李登海一头扎进了海南陵水,“住的是临时搭建的高脚屋,吃的是从老家带来的萝卜干”。玉米杂交要人工授粉,李登海就冒着40度的高温,钻进玉米地一个上午,出来时全身经常是一层白花花的盐碱。
那段时刻,玉米即是李登海的心头肉。
1979年2月,李登海到陵水县城买东西。傍晚回来一看傻眼了,当地黎族老乡的两端水牛把地里的玉米苗啃个精光,李登海脑袋”嗡”的一声,两眼一黑就晕倒在地里。尔后,李登海落下个病根,一听见牛叫就头疼欲裂。
好在海南一年可种三茬,李登海醒来后马上又种下一茬。不过,比及7月一收割,产值却只有700公斤。
怎么回事?种子仍是原来的种子,化肥仍是原来的化肥,李登海在玉米地蹲了一个星期,最后才发现是玉米叶的原因,“互相遮荫,阳光照不进去,没有光协作用,所以产值上不来。”
“要想加大玉米栽培密度,同时还要提高阳光利用率,就必须开发出紧凑型玉米类型”。何为紧凑型?即是玉米叶片是向上伸展的,不遮住阳光,这样就能够减小株距,添加栽培密度。
尔后一年间,李登海白天黑夜都泡在那3亩玉米地里。要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经历2000多次试验,记载50多万个数据后,他终于获得了理想的“紧凑型玉米”。
玉米种类解决了,这下产值应当上来了吧!可到给玉米授粉的时候,李登海又犯了愁,“玉米顶端的花老练了,可花蕊却还包在玉米棒里。”
“没花蕊就没法授粉,”李登海急火攻心,一下就病倒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细心的妻子特意给李登海做了一碗面条,改善伙食。可李登海底子无心吃面条,他脑海里全是玉米授粉。
想着想着,一筷子戳开面条,露出了碗底的鸡蛋,“有了!”李登海大喊,光着脚就冲出了家门,“割开玉米棒、露出花蕊、提前人工授粉。”
就这样,1979年,“掖单二号”亩产突破750公斤,当时就轰动了全国,“南袁北李”的称号不胫而走。年仅30岁的李登海,一步跃上我国玉米研究的最高峰。
尔后,824公斤、953公斤、962公斤……我国玉米亩产纪录屡屡被李登海刷新。
1980年,意义风发的李登海返回老家后邓,他一口气种了1000多亩玉米,全国前来观赏的人络绎不绝。没有想到,当年9月,刮来一股龙卷风,直径7厘米的冰雹猛砸下来。看着满地折断的玉米杆,李登海哗哗淌眼泪。这时候,旁边过来一位老农,“明年在玉米抽穗的时候,把玉米穗掰一掰。”
那就死马当作活马医。
1981年6月,玉米正抽穗,又是突然暴雨倾盆,他人都往家里跑,李登海却拔腿就往地里跑,把玉米穗拔下四分之三,“神了!玉米杆一颗都没倒!”
8年后的1989年,“掖单13号”以亩产1096.3公斤,成为我国榜首个夏玉米亩产过吨的种类,李登海也被誉为“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人红是非多。当年10月,后邓一下子聚集了10个玉米专家,他们异口同声,“李登海,你是个不高明的骗子!”李登海不换不忙,“不信,能够现场脱粒,”一脱粒不要紧,四两八、五两、五两半,个别玉米棒达到六两,“太不可思议了!”
“必须让更多的老百姓富裕起来,”1985年,李登海用借来的2万块成立了登海种业。这时候,他已经在玉米地蹲了13年,手握“478”等32个种类。
一听说亩产千斤的杂交玉米实现了量产,山东30多个育种公司立马蜂拥而至,你抗一包我拿一袋,一个礼拜李登海就卖出了1000多袋。
首战告捷,李登海就背着种子,扭头去了江苏。不过,在苏州一家育种公司,他刚说了两分钟,就被打发了出来,“南方丘陵和山东半岛能一样么?”李登海不信邪,他拿着种子去了江苏农科院,“山东的种子在江苏不能种么?”“气候不同,土质不同,仍是有所区别的。”
细心想想也是,我国地域广阔,横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5个温度带,玉米种子怎么可能悉数适应呢?所以,李登海赶紧在西南山地、西北黄土高坡、东北黑土地、南方丘陵等不同玉米生态区设立32个试验站。
1999年种子一出来,李登海干脆在宁夏、内蒙古、辽宁等25个省设立了800个示范田,“在老百姓眼皮子地下搞生产。”秋天一上称,一棒玉米少则8两,多则一斤。眼见为实,这回老百姓信了,纷纷围着李登海要种子。后邓更是一下子来了1000多人,“村里的招待所都挤满了,全是来自全国各种子公司的业务代表。”
尔后,李登海专心扑在售后服务上。他从后邓的玉米基地抽出300名得力干将,组成特别行动队,“种多深,施多少飞,间距多远……。”这一年,李登海顺利拿下全国10多个省市的农村市场,赚到了人生的榜首个1000万。
1996年五一,李登海正在数钱之时,门铃响了。推门一看,原来是当年的偶像华莱士所创办的先锋育种公司的销售总监。此时,先锋公司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种子公司。
“谈协作?能够。“不过,必须先锋控股”。
李登海一听就火了,“那不成卖国了吗?”他想都没想,直接送客。先锋不死心,看着登海种业规模一步步长大,2001年又过来商洽,“各占50%行不行?”“我就要多1%”,到了2002年,美国人服了软。就这样,当年11月,我国榜首家中外合资创业234公司——山东登海先锋种业公司成立,李登海控股51% 。
前脚把美国人送走,后脚李登海的家里又来了座上宾,此人便是中证投资的保荐人,可李登海压根没有上市的打算,“对我来说,钱多钱少都一样。”“上市今后,能够拿出更多的科研经费,造福更多的老百姓!”保荐人的话戳中了李登海的心窝。
所以,2005年4月18日,李登海敲响了深交所的铜锣。10年后的2015年,登海种业市值一度达到220亿元,李登海的身价也直逼80亿,他自己很谦善“在他人看来,我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所谓的亿万富翁。本来,我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人。”
那么,能够44年坚持玉米新种类选育,7次改写世界记载,为国家添加经济效益1200多亿的李登海,到底有什么成功秘诀呢?
榜首,卯足劲搞科研。春节前后是玉米授粉的要害节点,为了育种,李登海愣是24年没过一个团圆年,“都是海南地头度过”。
第二,产业化运作。早在1997年,登海种业成立之前,李登海就砸下2400万,买断了5家种子公司,“要真从头做起,玉米产业化最少要晚10年。”
第三,省小钱花大事。李登海个人生活很不讲究,“买折扣机票,吃大葱蘸酱,出门坐公交”,可只要是育种,他绝对大手笔。“光后邓一个栽培基地,就投入2.5亿购买烘干设备。”
如今,68岁的李登海专注育种研制,“前半生累计增产1000亿公斤,争取有生之年,能再为国家增产1000亿公斤!”
本页内容由网友自行在乌鸦部落发布,本站仅提供帖文、图片存储空间服务,帖文(图片)发布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帖文(图片)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站对帖文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jimmy 发表于 2017-6-28 15:02 | 只看该作者
与天斗 与地斗  其乐无穷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无需安装,微信扫码体验乌鸦部落移动端

关闭

乌鸦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