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技术干掉大公司并颠覆行业改变世界,这里提供了方法论和技术方向
乌鸦小编 发表于:2017-4-24 09:2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333
如何与大公司竞争,你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业模式。这篇文章将从多个技术领域切入,为你讲述未来的科技前沿和趋势。


“拥有自己的思想(创意),并从中获利是人们的权利。”

这是著名作家威廉·罗森在描述第一次工业革命迅速崛起并在欧洲大陆上燃起燎原之火时所刻意强调的一句话。
但对于当下所有的技术创业公司来说,将创新转化为能够获利的产品,这不仅是一项权利,也是一项存活下来的能力。
因此,知名投资人王煜全在昨天召开的前哨大会上说了这么一句话:[blockquote]
“不讲产业实点的黑科技都是耍流氓。”[/blockquote]
前哨大会,这个名字乍听有点奇怪。其实,与其说是一场大会,不如说是王煜全的一次“个人演讲秀”。
虽然“前哨”这个词只是王煜全在罗胖的app“得到”里开设的专栏名字。但从字面上其实不难理解——“前哨”,既可以代表一场战斗中的最前线,也可以充当一支擅长主动出击,深入敌后方的先头部队。
因此,在人类不断向前跋涉的历史道路上,什么既可以让我们最先找到改变世界的方式,又能让中国企业在从容面对“修昔底德陷阱”论的同时,在所谓的第4次科技产业革命中占得先机?
研发技术,并向拥有最先进技术的国家——美国“偷师”科技,然后思考如何使之落地。
这就是这场“前哨”大会的本质意义——至少在下一个产业革命的分水岭面前,中国必须有一席之地。
亲自到场为王煜全“站台”的罗胖,对王煜全给予了一个非常高的评价:[blockquote]
“他不可能是中国第一名的投资人,但他极可能是中国第一名的‘科技思想家’。他是我见过的,在全球科技创新方面,视野最开阔,对任何一个小点都有极其精深思维的一个人。”[/blockquote]
4个小时不间断的演讲,让我们从王煜全口中获得了对全球科技,特别是美国科技圈一个全面且独到的了解。但其实他最了不起的一个地方,反而是语言上的“天赋”:
把枯燥、专业性极强的东西,转化为我们父母辈都可能听懂的言论。
因此,那些只有在极客圈里才能经常听到的“量子”与“光场”,才会变得让普通人更容易接受,让更多人愿意去关注看起来冷门,其实非常实用的前沿技术。
没错,什么是正在改变未来的技术?
什么是企业家与投资人应该关注的技术?
什么是能够立即落地的技术?
什么样的技术最适合创业?
技术创业到底有多难?
做技术创业最容易成功的是哪些人?……
这是一位接地气儿的科技投资人对科技与创新价值的理解,而非一位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的畅想以及普通人对未来的意淫。
可以说,这也是一位投资人为大家讲述的一个当代“蒸汽机、产业革命与创新”的故事,同样是一个“蚍蜉如何撼动大树”的现实版故事。

以下是小编对前哨大会中王煜全演讲进行的“手动整理”,并进行了部分删减,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中国崛起的机会:寻找“科技创新”的分水岭


王煜全:非常感谢大家,先与大家一起回顾一下我们的发展历程。我想我们大多数人有这样一个小时候,这可能也是我的童年记忆。我们小时候总是显得街很宽阔,然后坐火车的感觉总是咣当的响。但是,我们已经发现我们进入了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
从公司有股票,炒股致富,再后来分房致富,然后再是买车……
然后我们进入了一个无穷无尽的追逐阶段,因为一直在往上升,所以到现在还不错。
但是未来怎么样不知道,到底是往上走,还是往下走,也不知道,反正没有人相信未来能保持住这种上升的阶段,所以大家就开始焦虑了。
所以当你对未来不确定时候,你会走不动路,会僵在那。我们希望我们能克服所有生物本能,因为我们是人,要打破对未来的不确定和焦虑,就需要做点事去改变它。
因为如果我们不改变,我们持续焦虑,未来肯定不行的。当然这个焦虑还真是只属于我们中国人。所以现在包括《从0到1》的作者,也是很著名的硅谷投资人,他在这个书里面都专门写:[blockquote]
“全世界都认为中国将会统治世界,只有中国人坚决不相信。”[/blockquote]
说实话我觉得焦虑感是一个好事,焦虑感是我们往前走的最大动力。只不过要记住不要停在焦虑里面往前走,所以我们跟大家一起往前看。
当然也不要觉得这个焦虑是假的,我告诉大家你的焦虑是真实的。
为什么这么说?巧了。今年2017年,30年前,1987年美国著名的杂志福布斯开始做世界富豪排行磅,那时候谁是老二,日本。
所以当年的前四名都是日本人。现在看看,第一名今天财富缩水95%,肯定是跌出去了、第二名财富缩水80%多,也跌出去了。

第三、第四名更惨,因为他们是日本当年的地产富豪,不仅仅跌出去,人都不知道去哪了。我们国内也有一堆的地产富豪,30年后那些人在哪儿也说不准。
中国的地产富豪也该琢磨琢磨,他们会在哪儿,反正30年前日本的位置正好现在被中国给占了。
福布斯做了一个表,叫全球2000强企业分布图,做的是美国,有540家,第二名是中国,有200家。第三名就不到100家了。所以在全世界排成了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美国,第二梯队是中国……

所以问题就来了,这个问题是什么呢?我给大家先放一段视频。
(视频里记者问一名外国人,认为哪个国家是美国的威胁,他说是中国,然后也答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说了一个无厘头的原因:因为中国会功夫……)
为什么他们会认为中国是威胁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修昔底德陷阱”(习大大也提到过的)。这个问题是真实存在的,是什么呢?
当第一经济体、第二大经济体相遇,中间缺乏沟通、了解时候,这种不说是战争,至少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就是这两大经济体。
回想我们中国自己也是有责任,我们在国际上,我们一直推动中国的国际化,一直带中国企业家、投资家的团到美国访问,他们一到美国感觉很熟悉,租车、订酒店,但我问他们到美国有多少企业家朋友?基本上为零。
后来我把这个事拿去问美国人,很多美国认识的企业家朋友,说中国对美国缺乏了解。我说先不要急着怪中国人,你问美国人有多少中国人朋友,也几乎上为零。
两个经济体足够巨大,但是中间的交流非常少。
这是非常危险的,我们迅速变得太富有了,但是我们还不够强大,人家不找你找谁呢。
但这是一个好事。就是中国迅速崛起时候,我们能站在国际上想问题了,所以我们现在问题就很清晰了——能不能让中国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
有一个很重要地方就是你要找到崛起机会,实际上有N多次变革,造成新的经济体、新的主权国家的崛起,所以我们要回顾一下历史,回顾历史是找到规律,让今天我们往前走的更好。
人类历史最大的一次转折是什么呢?是科技革命。因为工业革命造成了中西方的差距,在工业革命之前中西方的差别很小的。
这个体现了科技价值,这个事情人人都知道,就不展开讲了。历史学家莫里斯说过,英国是工业革命最容易发生的地方,但并不是唯一可能发生的地方。
当时英法在打战,英国赢了,如果输了,工业革命可能就发生在法国了。

历史发生过很多事件,就像从山顶扔一个小球,可以往左、也可以往右,左右差异很小,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造成中西方的差异被迅速拉大。
所以人类历史有若干个瞬间,一开始是非常小的,一开始只是偶然事件,然后带来一连串的反应,最后变成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遇到分水岭要很小心。
另外一个规律,就是市场足够大,才能成长起来。
中国学创业不能学以色列,因为以色列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足够大的市场,因为其不可能在本地生长起来,半截都要移到美国去。
有一个朋友说:以色列政府也积极支持企业创新,但是有一条,以色列要能拿到钱,董事会里面必须有一个美国董事或高管,这样你才能找到出路。
反过来说,你拥有这个大市场,你才可以反向控制这个科技。看苹果成功的历史,从它开始做第一个产品开始,做音乐播放器ipod,那是东芝公司的,是一个高密度的存储器。
但是乔布斯为这产品找到市场,他把这个市场做更大,然后重金把这个专利买掉了,所以市场非常重要。
另外,还有硅谷的转折。美国已经有年发展历史,已经很完美了,但是硅谷依然脱颖而出。我们就总结说,除了创新的价值,实际上科技也需要更加灵活的运用,我们后面也会讲到。
因为之前的太多科技被大公司把持。后来互联网、软件突然到了一堆小孩手里,这些孩子就给它能玩出各种特色来,结果成就一番事业。这就是硅谷的历史。
这就不用花太多时间回顾,因为大家都很熟悉。
关键要给大家说的,就是今天我们恰好站在下一个分水岭上。它可能不是下一个工业革命,但是其意义不亚于工业革命。

上一代的企业家VS这一代的企业家


再说这是什么之前呢,我给大家回顾上一次工业革命成功者的典型是什么。
我们现在有一个词叫“极客”,是很好的词。这个人有极客精神,专著、专业、奋斗啊,或者IT很精通啊。
总之,你家有一个小孩,你想让他嫁给一个极客……
但那是今天。其实20年前,极客在西方是很负面的词。相当于如果是小孩,一个是阳光帅气,会各种体育活动、文艺活动;一个只知道猫在家里面敲键盘,没有任何人喜欢,哪个是极客?第二个。
实际上,极客在美国学校里面跟失败者是一样的,太失败了,没有人理,只能自己呆在机房里面。
为什么这么就变了?因为出来了成功者,因为那其貌不扬的极客改变了世界。
你看这个照片,你认为会有今天的世界首富吗?其实左下角就是比尔盖茨。
左下角为比尔盖茨

你会发现这些人之所以能成功(我不给大家详细说了,甲骨文公司的创始人、微软的比尔盖茨,乔布斯,微软另外一个联合创始人鲍尔默,包括贝索斯,佩奇……)

为什么他们能成为富豪,其实有一个共同特点。有人说智商高,智商高能成就事业,早被人否了。很多人说情商高才可以。
有人说李嘉诚情商高,但李嘉诚其实后来赚钱也是因为投了Facebook。
实际上,盖茨、乔布斯情商都很差,乔布斯甚至恶名昭著。
这样的人为什么能成功?我们总结不是智商,也不是情商,而是“人类机器智商”。
“机器智商”是一个专业名词,指机器理解人的能力。但我不是说这个事,我是说的是“人理解机器的能力”。
就是因为我们看历史,为什么智商曾经能帮助我们更强大,因为你比别人聪明。你从个体来讲,你比别人能力强大,你可以胜出。
但我们很快进入了情商时代,因为这是一个协作的时代,人人为你服务,你就可以赚钱了,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靠的是情商。
但是,刚才讲的那几个人都是靠“人类机器智商”。未来成功取决于你能否能驾驭机器。因为你驾驭机器比驾驭人更容易。你看富士康公司还有人跳楼,还需要有心理问题要解决。
如果是机器就不需要了,增加机器的边际成本非常少。因此,驾驭越多机器就越会成功。
所以我们总结,上一波的成功者是掌握了上一轮创新的本质——“我让机器帮我干活,因为机器可以增加我的竞争力”。所以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最本质的问题。
我们回顾历史,科技在推动社会发展,但是每一轮科技创新的重点是不同的。找到这一轮的科技创新特点才可以去推动,去领导。
所以,重点是什么呢?
我们理解是60、70年代,70、80年代,盖茨、乔布斯的那一轮是IT革命,那是一个单纯的领域,包括互联网也只是一个行业,跟其他领域不太相关。
但是你发现今天的互联网,跟别人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很难有纯粹的互联网公司。所以,互联网变成一个科技,为别人赋能。所以马化腾讲“互联网+”,所以这个是整体科技为全社会,为各个行业赋能的一个时代。
所以这个时代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得科技为各个行业赋能?
但是呢,这中间有一个矛盾,而且很难解决,中国对这方面的困难估计不足——就是我们创新门槛的其实越来越高,但他们认为创新很容易。

政府宣传大众创新,我认为口号是对的。但是要加一句话——你得先获得创新的资格。
就是你想创新,今天立个创新的志向没问题。但是今天先不要立刻加入创新行列,应该先奋斗个10、20年,有资格了再创新。
后面我会给大家举个例子,国外也一样。“大众创新”不是意味着你离做创新近了,而是你离做创新远了,因为牛人都在创新,你不比他牛。
国内大家一说创新,我们心里面就想象,大学刚毕业,或者没毕业就去创新。而国外退休创业者多的是,实际上,创业门槛相当高。
大众创新口号其实是对的,创新就是希望所有人都参与,更多人参与,我们才可以把创新力量发挥出来。但是,怎么解决这个落差?怎么解决就是这个时代面临最大问题。
我们都知道我们对科研越来越熟悉,但是科研不直接推动世界进步。
为什么呢?科研进步在象牙塔里面,跟我们每个人没有关系。只有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社会才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实际上是企业家改变,而不是科学家改变。
企业家怎么改变?就是科技产业化。要有人从高校把科研东西拿出来,做成产品,才可以让社会进步,效率才可以提升。
所以,做这个事人,不是科学家,是企业家。做这个事的模式,不是讲科研范式,是研发和产品化的范式。
我们总结这个时代的特色是“积木式创新”——两个东西聚在一起形成了核聚变,然后再跟其他人合作产生更多新的机会。
一个是企业家,而另一个是科学家。要有科研没有错,但是要有人把科研成功拿出来,推到市场去。

为什么技术创业公司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1980年美国推出了拜杜法案。
其最本质的东西是“执行细节”——规定“高校可以转让独家商业权益,而不是转让专利”。
也就是说,知识产权还是教授的,但是赚钱机会归企业家。大学教授其实很愿意,因为如果转让专利的话,我就不能搞研究了。这样因为大家都有意愿转让,所以价格就压的很低。

然后变化就突然来临了——大公司拿不到好专利了。
一个大公司来谈转让,大公司不可能CEO来,大公司CEO来谈转让就累死了,一般派一个律师来,律师就公事公办。
而小公司CEO亲自来说,虽然我是小公司,没有大公司那么大的支持,但是我只做这一件事啊。我所有精力投入把你的产品推入市场,而且我专著啊,还可以长期合作。
虽然法律规定,专利的拥有权是高校的,但教授只能分到一部分钱。但往往企业家就找到这个发明人,要不我给你20%的股权,你给我做首席科学家。
所以最后就变成了科学家支持的企业,高校会优先转让专利给你,这就变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反而大企业处于一个孤立地位,因为大企业律师不能随便许诺股权。
所以情况就变了,绝大多数的先进专利、先进技术掌握在小公司手里面。而小公司正在加速推进先进科技的上市,上市的速度大大加快。
我们就一直在强调一句话——“掌握前沿科技的企业家才是当代最先进的生产力”。而中国就是对企业家、科技结合的支持不够。
所以你说这个时代的企业家是什么样呢?(我们知道上一代企业家长什么样,那么这个时代的企业家长什么样呢)我们现在请一个当代的企业家代表Frank上台。

王煜全:你是怎么成为一个创业者的?
Frank:去最好的中学、去最好大学,认识最好的朋友,然后跟他们一起创业……
王煜全:他说去最好的大学,譬如MIT、斯坦福,去法国最好的商学院……然后总结工作经验,再去创新。他创业第一个项目就是这个,是无人潜艇,做的特别好。他经过10年奋斗,把这个企业经营起来,在05年时候把这个企业卖掉了。
王煜全:我问他第一次创业与第二次创业目标有何区别?
他说当然第一次因为穷,所以第一次的财务目标更重要。第二次更看重的是对社会有贡献。
他说现在能源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所以他创立这个公司叫1366,进行新型的硅片制作,希望把能源的价格大大地拉下来。
王煜全:他说,实际上在太阳能里面最贵的是硅片,他们用了全新的方法来做硅片,能生产原来3倍的硅片,价格比原来低很多。
王煜全:我问他如果你的公司目标真实现了,能不能把北京雾霾给消除掉?他说,实际上从理论上来说,这样一来,太阳能产生的电1度为2美分,达到这样的水平,就能替代煤炭、天然气,那时候,蓝天就一定能回来。
王煜全:我最后一个问题问他,按我们以前经验,公司需要有一个非常好的CEO,他本人是非常优秀,上遍了全国好大学。还要有一个好的科学家,所以说还需要什么?
他说,还需要有一个长期合作的投资人。因为他上一个项目做了10年,这一个项目到现在也做了10年了,还在往下走。其实呢,跟我们往来听惯的互联网公司不一样,这个成功需要长期坚持的。但这个其实是实实在在让社会受惠的。
这是他另外一个投资人Carmichael。大家知道我们能把他照片放上去,这个人一定不简单。确实是,他在美国的东岸非常厉害,我到现在已经跟投了他的3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是他是董事长,都是他促成的,非常成功。
Carmichael Roberts


硅谷的“模式型创新”真的需要被推崇吗?



中国人听说过美国的科学家与投资人几乎都在西岸,几乎在硅谷。但是这样好的投资人为什么没有名气呢?
其实因为硅谷主要是业务模式创新,硅谷跟中国差不多。据说美国也要搞单车了。中国的自行车更领先,听说美国也要搞……(怪不得最近国外报道美国单车的新闻多了)
从模式创新来讲,可以互相抄袭,没有什么。但是问题是模式要实现,把市场占下来就不简单了,要靠跑的快。
跑的快当然要投资人很有钱,还要投资人很有名,因为能帮你忽悠,谁的声音大谁赢。
我们经常看中国的创业者经常到最后会被合并,58和赶集合并了、美团和大众合并了,这种公司业务模式很简单,容易被别人抄袭。这个时候就要快跑,快跑要靠钱。
因此,这个钱就变成了比这个公司的业务更重要。对投资人来说,你们合并了我们好退出啊。虽然有时候CEO不愿意,但这个时候是资本意识占上峰,这是西岸模式,或者是典型的硅谷模式。
业务模式+著名CEO+著名投资人。
中国也一样,中国投资人现在多数也变网红了。红杉啊,徐小平老师啊,因为投业务模式创新,你没有名气我不找你,你有名气你帮我站一个台。
但这只是一个小部分。大多数的企业不是这样的,是扎扎实实用科技创新来做的。
这些企业需要有名的投资人没有用,因为先进科技在自己手里,它需要的是有用的投资人。
而Carmichael就是这种有用的投资人,其实这是美国主流投资人的形象,他不是在乎自己多有名,不是去为别人站台,而是踏踏实实为企业做好服务——最重要的就是“连接者”。
之前就说过,在人工智能时代,三种人不会被代替:就是领导——看方向的人、帮助你指引方向的人,做创新的人以及做连接的人,投资者往往是兼具方向与连接。
我知道,他在业外不出名,在业内非常厉害。因为他可以连接很多人。连接谁呢?譬如这位,据说是在美国排名前10的生物学家。他跟Carmichael是好朋友,他有一个研究,通过章鱼得到的灵感,用气动的方式来控制软体。
左边为生物学家,右边为Carmichael

拿来做什么呢,Carmichael有一个预见,这个可以当机器人抓东西啊。
现在还差一个什么角色呢?就是好的CEO。碰巧这个好的CEO,Carmichael也认识,最后就攒了一个局。然后Carmichael成了联合创始人,同时也是天使创始人。而很多投资人也是这样角色。

我们公司一般投资有一个要求,两年之内就要产业化的公司。这个公司我们A轮就进去了,因为立刻可以产业化。
这是我们投资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只有10多人的时候就实现盈利了,订单都接不过来,现在主要的目标是要扩产,因为需求太大了。这种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但是在美国每天都在发生。
有科学家,有企业家,然后被联系起来,建立公司,再推动社会发展。
我们不介意中国能不能出一个乔布斯,这不重要,而问题是,能不能培育出优秀的企业家。美国成功不是因为乔布斯,而是因为企业家。

很多媒体都喜欢报道,一个小孩在学校什么都不做,然后出了一个主意就改变了世界。因为很多人都在想,甭管我出身多低,学历多差,或许有一天我就能改变世界。
但是,其实这个机会很渺茫,绝大多数能改变世界的人,其实是那些经过很好的教育、工作了很长时间、有能力的人。

“研发”不是“科研”,企业得付出5~8年的精力与金钱


这是我们整理的美国研发的历年研发投入占比(就是下面的那张)。
我们一直强调科研和研发不一样。迄今为止很多人都分不清这两个概念,以为科研就是研发,以为科研结束就可以在投入市场了,其实还远着呢。
5~8年的时间,上千万的研发投入,才能把一个科研成果变成产品上市。
这5到8年谁做呢?就是企业来做,去研发它,然后让这个科研成果上市。
左边是1981年,全美国全年的产业研发投入是500亿美金;右边,到2013年美国产业研发投入是3千亿美金。
这个还不重要,重要是比例。
你看一下这个对比就知道:

最上面是大于2万5千人的公司的占比。你看左边1981年整个美国研发投入70%来自于大于2万5千人的大公司投入。那时候大公司才可以有钱做研究员,才可以做技术转化,做产品。
中国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和世界500强合作,因为他们有全球最先进的科技。在80前后改革开放初期,这个事是对的。
但是今天这个事不一样,因为80年有一个拜杜法案,这个格局就迅速变化了。
在2013年大于2.5万人的公司从70%萎缩到35%。谁涨的最快?是少于500人公司。81年他们占3、4%,但是他们现在占的比例是20%。
他们这些公司这几年就是没有任何的收入,也没有利润,只有每年往研发里投钱,做到5~8年后产品出来。但是一旦产品出来,就是世界最优秀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往往迅速上升。
所以未来的企业,需要看到的就是这么一个拐点出现。
我们再来算一下这样的公司有多少家?
我们说3千亿,2013年是3千亿。其中20%是小于200人的公司贡献的,所以是600亿,这些公司一年花费2千万美元做研发(根据5~8年时间)。
600亿除以2000万,等于3万(有可能有偏差,但至少是万级)。
所以,美国有上万家公司从高校拿来科技,靠风险投资的支持。每年就是投入再投入,但一旦它们落地后进入市场,就会有巨大的活力,因为他们往往是市场上最优秀的科技产品。
这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清楚的。这是我们中国必须要对接的。中国必须建立生态,使我们有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也知道中国以前的经历,我们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的经历,就是向世界最好的师傅学习。今天地位不是我们自主制造搞出来的,是我们向500强学制造学出来的。
所以我们公司就是用投资这种方式来学习先进科技。我们汇报一下我们学习的成果(图)。

左边这个也是Carmichael投的,是MC10,是世界最优秀的柔性电子产品供应商。我们知道,电子有柔性趋势,柔性的电池、显示器、电路等等。柔性电路做的最好的就是MC10。
因为这个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就是柔性电子领域的开创者,从他开始就开创了柔性电子。
怎么成的这个公司呢?因为MIT有几个博士毕业了,跟Carmichael是朋友,毕业以后还想创业,希望有先进科技的支持,找Carmichael谈,然后Carmichael给他介绍这个科学家,最后撮合成了MC10,成为行业领先的公司。
所以我们认为Carmichael是非常重要人物,但在中国名气很小。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说明我们在判断全球行业动态上,似乎过度关注硅谷了。
其实学硅谷可以学,它做Uber你做滴滴,但是不能全民学,全民学业务模式的创新,这个国家就完了。
上面第二个是做人类面部表情的Hanson Robotics(36氪曾报道过这家公司,非常有名),有40多个引擎进行驱动,可以做很多复杂表情,这个是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
上面第三个是“光场”,能够把真实的3D场景还原出来,你可以360度沉浸在光场的系统里面,它是不失真的。我跟他们CEO聊,他们说:他们开发的设备还有带宽的问题,但是技术已经解决了。
举个例子,如果将6个大球放来篮球场四个角加两个边,进行实时直播,还原之后,你可以在场内的任何一个点,向任何一个方向看,可以快进快退。相当于两个人过篮,你可以插在两个人中间(这边看看这个,再看看那个)。
甚至它在未来虚拟现实可以改变演艺界的现状,所以这家公司正在与好莱坞进行合作。
下面一排最左边的图里,一堆大机器旁边坐着一个女孩,她很特立独行,这个公司叫LightSail,这个女孩是天才,12岁上大学,17岁读普林斯顿的博士,但博士没毕业就想创业。
但是我们说过,好的科技企业需要有一个企业家加一个科学家,她没有工作经验。这个创新是没有问题的,但经营需要有经验的人。
她知道自己不是好的企业家,因此辍学之后去硅谷打工,目的是结交硅谷想创业的人,终于找到40多岁的一个创业过的人,他们两个人一起做了现在这个公司。
这个公司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改革能源存储技术来改变能源产业。
还有谁投她呢?比尔盖茨,还有大家都熟悉的彼得泰尔(Peter Thiel)。当时央视采访她,彼得泰尔就坐她对面。他当时就说:这个项目是我投的,我很认可这个项目。
还有中间这个“飞行汽车”。翅膀一打开就是飞机,闭上就是汽车。
当然也有人说你看那么多的科技,罗胖是恭维了,我们看的行业其实非常多。不过科技确实很多,这是事实。因为我们要对全球行业进行持续的分析,保证不漏掉。
其中有一个经历对我很重要,就是有一家叫Frost&sullian的在硅谷起来的咨询公司,这个公司有两千个分析师,负责各个行业的把控。它有一个横向部门,把各个行业的科技挑出来,分析科技前沿。
这个公司跟我在1998年在中国建了公司,虽然我从06年退出了,但我们关系非常好。所以我有任何问题,就去问他们怎么看。
我们知道中国有很多基金认为“大健康”是趋势,就去国外收了很多药厂。然后我就去问他们的医疗健康的负责人——你怎么看健康趋势,什么地方是趋势?
他们认为,当然大健康是趋势,但是核心问题是“药不是趋势”。基因治疗、机器人手术等等的目标都是干掉药。未来吃药几率也就少了,不是传统医药公司玩法。所以你收药厂就不行了。
我们一直这么告诉大家,看趋势一定要看到细。现在人工智能是大趋势,很多人说我要做人工智能,其实任何趋势里都是“坑比机会多”。
所以一定要判断细节趋势,才可以有真正的竞争优势,不能听到大机会就头脑发热就跳进去,一定要对这个行业有充分的了解。
我们有这么多的积累,还算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能做这个投资。但是确实要感谢罗胖,因为要做栏目,所以让我不断地去梳理一些全球分析,使这个分析更系统化,使我们分析有交互性,传到每个人手里面。这样就让中国人都可以了解世界科技前沿。
坦白讲我对这个事有一点点担心,所以玩命推动。
虽然中国对前沿抓很紧,中国可能是全世界对高科技最感兴趣的国家,但是我们可能对高科技的分析也是最弱的。
别人感兴趣会做很多深入的分析报告,中国至少我们看到很多分析报告真是小学生水平,甚至是很多不分析就出去了。
见到比自己牛的人,就感觉他是世界最高峰,然后去投资,最后发现什么都不是。
所以高科技投资必须掌握这么一个能力,就是对全球有一个扫描,真正掌握最前沿。但是系统也很重要,没有系统性,没有全球扫描,你选择制高点是没用的。
所以,我们希望每年都推出这么一个东西——《十大改变未来的科技》。就是“正在改变未来”,一定要有时间点。

前哨·十大改变未来的科技:


第一个就是我们叫做的人工智能平台。它干什么用的呢?
人工智能平台

就是今天智能还不是每个人能装在兜里面带走的,人工智能芯片还在研发当中。所以现在是由云端来提供的,包括谷歌、Facebook等等,都有巨大的数据中心来做人工智能计算,把计算结果输出出来,这实际上跟云计算结合的,然后像自来水一样输送到每家,这个需求是越来越多的。
尤其是,现在人工智能进入一个收获期。大家都说人工智能多么了不起,实际上人工智能的革命期已经结束了。
科技进入产业有两个期,一个是革命期,一个是收获期。后者的应用模式已经清晰化了,已扩展到每一个行业里面。
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是有严重局限的,今天确实比以前干很多事,所以大家还欢呼它很伟大,但是它比人还差很多。差在哪儿我们还说不清楚,因为人工智能结构都不清晰。
突破期是做科学家最关心的事,做企业家关心应用如今却是最好的时候。
我们搞科技,有人问我说孩子求职、择业怎么办。我说你孩子要想创业,可以进入人工智能,因为待遇优厚,但要有突破性的成功,未必要搞人工智能,因为下一轮突破机会都没看到。
第二个是电动车,尤其2017年会特别好看。
电动汽车

因为都知道,特斯拉的Model3今年要推出来。他们希望今年能量产,今年能达到几十万台的量产。因为那个是家用的,这个车只卖3万多美金。

但是这个好看的其实不仅仅特斯拉一家。我们之前报道过,现在特斯拉的市值在美国超过了所有汽车公司,比福特高,比通用高。比福特高我还可以接受,但是比通用汽车高,有点不可思议(因为其利润非常好,研发能力也很强)。
迄今为止,通用其实更早推出了电动车,但业绩比特斯拉差远了。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传统的经销渠道面临的问题,因为传统经销渠道不喜欢电动车,因为电动车基本免维护。
而传统经销渠道,卖车不是主要的,售后服务才是主要的,凡是去修过车的都知道,修车利润有多大。
其实这也是一个好事,我们一直强调特斯拉今年底,明年底有一个小低谷,因为竞争对手会强大起来。
但是说实话,我衷心的希望特斯拉做成,通用没有做成。不是通用犯了低级错误没有做成,而是要推动他们去改革自己的销售系统,把电动车的销售渠道独立出来,不走传统销售。
第三个基因编辑。
基因编辑

其实现在还在革命阶段,还不多,但未来三年有很多看点——可以用的,进入治疗疾病阶段。
你可能不知道,基因编辑只是一个工具,不能直接拿来治病,但我可以把基因片断植入到一个人的基因中,不保证这个基因有活性。
前一段我在国内基本上没有看到报道,就是MIT另外一个天才,媒体实验室的助理教授发明了一个关于基因的技术,而且是从电脑病毒得到启发。
譬如人类基因缺陷你不仅要补一个正常基因,它还可以补另外一个系统。每次细胞分裂时候系统就会启动,把这个病毒基因复制一遍,也意味着外援基因会跟着它一起分裂。只要你做一次基因治疗,那么以后你每一个细胞都带有这个“外援基因”,然后你就痊愈了。
因此,基因编辑真正应用到治病上的方案已经提出来了,所以离大发展就不远了。
第4个是先进制造
工业制造

我们当然会讲工业机器人,我们中国人喜欢日本、德国的工业机器人,因为精度高。
但是精度高已经不是工业机器人最重要的东西了。美国机器人是研究“制造如何为创新者服务”。
德国讲德国4.0有点偏差,中国还跟着德国忽悠呢,但我后面想说:谁说德国工业比我们先进呢。
德国是大公司驱动的文化,小公司根本没有机会上市。大公司说自己很有肚量,你可以给我生产东西,但是会挂小公司牌子吗?那是“你要适应我”。
哪个创业者有这个闲心?我们做制造应该去服务创新者。只要把一个产品创新出来,我们就能帮你生产。美国就冲这个目的去的。人只要操作一遍,机器就会了,我照这个操作做10万遍,量产就出现了。
未来还是很值得兴奋,虽然中国制造业越来越被重视,但是总的来说是在低谷,但是制造业未来非常光明。
因为,大家都知道有个创业的热词叫“车库”,譬如惠普就是从车库起家的。
后来的车库就是编程程序员,也不是硬件制造。真正的硬件制造可能是在车库里面,但是这个为期不远了。未来30、50平米的空间就可以形成一个生产能力的厂房,这样一来每一个创新者就有了更大的舞台。
第5个是下一代计算机。
美国高通推出一个骁龙835的芯片,这是一个好消息(进步了),也是一个坏消息(计算能力可能已到头了)。
但是,可以用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替代,用碳纳米管来做计算。今年光子计算机可能会有交付。
去年我们曾经带中国的企业家去美国,他们有几个人还投了DV,我们看这个公司的模式,其实觉得有点远,因为他严重依赖于谷歌收不收购他。但今年来看谷歌收购他的机会很大。我把预言放在这里,未来2年内谷歌可能会收购它,或者它自己独立上市。
但是我们目标不在这,我们目标希望有一个公司跟中国对接,但现在看这个机会错过了,我们就放弃了投资。但我们当时带的企业家有两个就投了。
另外一个是健康大数据,这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我们前一段讲的概念是“微生物群组”,人体实际上是一个微生物群落。因此对此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坦白说国内有很多人对遥远的未来扯一些无聊的东西。比如说中西医之争,这个现在讲没有意义的,因为你对中医、西医的研究理解都差的远。
从微生物群组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就是一个生态环境。所以要治好这个复杂生态,我们需要知道生态的原理,比如说草原如果兔子太多了,不是把兔子杀掉,如果狼多了,不是把狼杀掉,而是达成动态平衡。
所以,不是把有害细菌杀掉了,而是培养有益细菌达成平衡就可以了。
美国有一个生物学者想加入MBA,但是没有那么多能力,所以就去做研究了。但是他很喜欢MBA,他就想把细菌跟MBA结合起来。
他想,MBA的运动员的肠道菌群应该很好,他就拿来做对比,然后就把詹姆斯的数据拿出来做了样本。你看,他开始用生态的做法,从中医的角度去思考了。
另外一个是智能翻译。
智能翻译会实实在在地在改变世界,因为影响中国走出去的,最大的障碍一个是文化、一个是语言。
两年内,这方面科技部分是突破了,现在就是应用部分,就是来研究如何降低成本,如何用更低成本来获得它。
我们会说未来两年之内,会实现你随身带的设备就是会支持你完成智能翻译的工作,就是你出国不需要学语言了。
第8个就是私人航天。
我稍微多说一些,大家都知道SpaceX是个大产业。但我要说的是贝索斯的蓝色起源。
特斯拉的玩法是冒险的玩法。贝索斯不是,他的钱还有亚马逊股票加一起是200多亿美金,他前一段高调宣布,每年从亚马逊套现10亿美金投到蓝色起源,所以这个财务肯定极其良好。
这个公司以前是默默无闻。大家都知道SpaceX,因为他火箭大。而蓝色起源的优势是中型火箭。最开始SpaceX实现垂直着落回收的时候,贝索斯有点酸,说我们早就实现了垂直回收。
但是很多人都没有理他,因为你火箭小,回收难度也小。但是不要怕,因为人家有钱,他们大火箭也上来了,今年就做了大火箭。
此外,蓝色起源的目标是人类的太空旅行。哪年开始呢?2018年正式对外,很值得期待。

  还有一些离我们稍远一些,譬如
下一个纳米光学。
听起来可能有点远,稍微说点你可以理解的。你如果看电视,有一类电视是量子点电视。跟传统LED液晶在竞争。量子点电视的主推者是三星。
当然不仅仅是用在显示器里面,它还可以用在很多地方。包括我们后面介绍的另外一个公司,是做无线充电的公司。发明无线充电的是一个天才,我们一起去美国都去拜访过。他一方面搞无线充电,但他真正的权威其实是纳米光学。
我们人类需要的能源,摊到每平方米,如果需要的能源摊到一平方米,大概需要零点几度电。实际上光照到地面是1366度电。基本上1/3000的阳光的照射被收集起来,像美国这样的大国就不需要其他的能源了。
其实人类需要的资源地球上是足够富足的。不存在能源危机,任何能源危机都可以通过科技化解。
唯一的问题是,如果更快地推动科技发展。
最后一个是物流机器人,这个推动了产业进步。
除了这些正在改变世界的技术,还有一些发明也很重要。
身边的物联网、语音智能互动、人脸识别、无线充电、医用可穿戴、STEAM教育、扩展现实、智能玩具、智能客户、智能应用。
以上使我们总结的2017全球十大改变生活的发明。
比如说我今天穿的衣服,我这件衣服完全没有接缝的,是3D打印,一次织成的,有厚度不同,但是是一体织成的。不仅仅外面,还有里面衬衣。这个是用宇航员用的布料做的,很舒适。
我喜欢收集这样的小东西,随身带的有很多。譬如一个小型扫条码装置,扫完了这个商品就可以扔到你购物车里面。其实这个还不够便捷,亚马逊又推出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你甚至可以标上名,贴到洗衣机旁边,洗衣粉用完了按一个键,这个键下去就等于把一袋洗衣粉添加到亚马逊的购物车里面,可以一键购物。按一下就有人把洗衣粉送上门。
这类发明虽然没有那10大发明高大上,但是更贴近我们生活,对我们形成更大的影响。我认为这特别重要,意味着其商业市场更开阔,而中国的创业者离它更近,这类项目往往合适中国。
再譬如盲人眼镜,戴上之后就可以看到周围的环境。有家公司在盲人图书馆做了一个测试,他们戴这个设备测试了一周,之前盲人要靠摸或者走盲道,现在却可以直接走出来。
所以科技有特别大的好处,就是我们其实是愿意让它有利用的,因为给社会带来实质性的用处。
最后,再讲一下人们对制造业的理解误差。刚才说了,全世界都觉得中国人可以改变世界,只有中国人不认为。
中国真正在世界上发言权就是制造。我们互联网现在没有什么贡献,但是我们制造不一样。非洲国家也是用的中国货,坦白说中国商品卖到非洲,也刺激了非洲发展。但是中国人自己没有意识到。
但是我们不是美国,美国制造业有一个问题,太贵了。相当于,如果把世界经济比作是一座山,它是从山顶撑死了到山腰。而我们就是从底下到山腰了。但这有一个好处,我们依然为山脚的穷兄弟服务,山顶是做不到的。
此外,大家知道美国创业最热的地方哪呢?热度是从哪里来的呢,平均一千人里面有一个人创业,你会认为是硅谷、也可能是波斯顿,都错了。是科罗拉多州的丹佛,这一轮创业是从高校开始的,所以哪有高校、哪就有好公司。
此外,从这两个图可以看出来,硅谷早不是创新中心了。

硅谷依然有好公司,因为硅谷有斯坦福,但是硅谷变了,以前硅谷是不靠斯坦福的,以前是靠偏执狂的。
刚开始硅谷是一群严谨的人、后来是一群叛逆的孩子。你其实也不要认为乔布斯有多好,乔布斯除了有欺骗合伙人等劣迹之外,乔布斯最早年是不洗澡去见客户,臭烘烘的……
另外投互联网,我们觉得有机会投中下一个Facebook?别想了,投中几率不比中彩票高。我一个互联网公司拿了中国人钱,你说相当于中国创业者有风险投资不拿,你拿煤老板钱,不对路啊。
硬件不一样,硬件是拿中国人钱和中国市场对接。所以美国创业者一定要拿美国认同的VC的钱,这帮人投了几乎所有的好项目。
中国人海外投资的三大误区

未来,我们企业需要协作、需要有清晰战略目标、还要有显著特色优势以及生态组织能力。
关键是你跟别人合作要有长版,有人说我没有长板怎么做呢。说实话这个世界没有长板真没有机会。当然长板种类很多,我会社交也是一种长板。
所以你一定要下功夫找到自己长板,而且当你找到长板,你会觉得有乐趣。因为你之后做的事情是你感兴趣的,是一种自我实现。
当然,不说产业时点的黑科技都是耍流浪,什么时候能产业化才是真的。只有这样才是认知升级,才可以到竞争升级。你懂科技、会用科技成为你的长板就成为竞争力,不是讲故事了。

我们介绍过日本地产富豪,也介绍了美国地产富豪,我们是不是应该唤醒一些地产富豪,做一些有利于人的事。因为人生来就接受挑战,这是我们生存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证实自己,也需要回馈社会。
因此,我们认为公司一定要掌握科技、而且需要反复去锻炼自己,积极乐观地相信未来,主动出击寻求改变,这是非常重要的。
本页内容由网友自行在乌鸦部落发布,本站仅提供帖文、图片存储空间服务,帖文(图片)发布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帖文(图片)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站对帖文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
无需安装,微信扫码体验乌鸦部落移动端

关闭

乌鸦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