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东北的乌友啊,我们来聊聊一蹶不振的东北经济吧
乌鸦小编 发表于:2017-3-26 09:11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080
我想对于东北的创业者来说,最痛心疾首的一句话就是投资不过山海关,也许我们这边也有好项目,但是你说这是刻板印象也好,是历史沿革也好,反正在投资人眼里东北这片土地不值得投资呢。小伙伴们对于东北经济有何看法呢,欢迎发表。


开聊之前,先转载一篇微信公众号的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元淦恭”,作者:元淦恭。

港股辉山乳业,一夕之间股价跌去九成。东北经济长期低迷,东北企业造假成风,早已名声在外。东北振兴战略提出十几年来,东三省经济始终不见好。


2012年以后,东三省经济增速在全国长期垫底,增速低于5%并不鲜见,辽宁省更曝出2011年到2014年经济数据严重造假,到2016年统计“挤出水分”之后,名义GDP从2015年的28700亿跌到22037亿,位次从2015年的第十位暴跌到第十四位。在数据造假最严重的2014年,辽宁省GDP尚和四川省基本持平,到2016年,辽宁省GDP仅相当于四川省的三分之二。


东北人纷纷“用脚投票”离开这片中国最肥沃的黑土地。束缚这片土地的,是寒冷的气候,僵化的体制,停滞的思维还是北朝鲜的阴影?




关于东北国有体制的坚硬,在体制襁褓下的民众思想之保守,民营企业之羸弱,相关的论述实在太多了。但国家信息中心原总经济师范剑平说,东北经济不好就是因为冷,这话的确也不算错。


上表展示了北半球若干城市的最冷月(1月或·2月)平均气温。中国东北的寒冷是世界级的,沈阳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低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而哈尔滨最冷月的零下十九度,在全球范围内要找到可比的对手都很困难。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中国成为同纬度最冷的国家,而靠近北半球冷极的西伯利亚,也是全球同纬度最寒冷的地区。可以这样说,东北比全世界所有的主要发达地区都要冷。


纵观人类历史,气候一直是影响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在农耕时代,温带就是最先发展起来的地区,极热和极冷,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新加坡建国国父李光耀,就曾说,如果没有空调,新加坡就没有今天,这话丝毫不夸张。


人口从寒冷地区流向温暖地区,经济从寒冷地区向温暖地区集中,这是全球性的现象,而不是中国东北的孤立情况。美国中部大平原,一马平川,北方的冷空气长驱直入,因而极为寒冷,至今也是美国工业化程度最低的区域,也是美国的人口净流出区,甚至美国立国的东北部地区,也因为其偏大陆性的寒冷气候,面临人口外流的压力,人口从东北部和中部流向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在过去几十年里蔚然成风。


日本的北海道,和东北地区情况相当类似。日本对北海道振兴不可谓不重视,在内阁层面也有北海道振兴局,但北海道的经济增长仍然远远逊于日本其他地区,人口外流趋势持续,札幌作为北海道首府,在日本的相对地位也在下降。


极寒的气候,是东北经济转型最大的客观制约。




为什么在过去,寒冷的气候没有影响东北成为中国工业化的高地?而如今,寒冷的气候却成为东北转型的重大障碍?这实际上源于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


时钟拨回1980年,彼时全中国最重要的三个工业省份,是上海、辽宁和四川(含今重庆市)。辽宁和四川具有非常明显的相似性,两地在毛泽东时代都是国家资源挹注的重点地区,东北是苏联援助最大的受益地区,而四川则是中苏交恶之后“三线建设”的核心区,两地国有经济比例都较高,和军工备战相关的重工业比例都较高。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国企改革最为剧烈的时期,重庆和东北的情况极其相似,同样是国有经济比例较高的重工业城市,同样有大量工人面临下岗失业,然而后来重庆和东北的经济却完全是不同的走势。


为什么东北和关内的经济走向出现这么巨大的分化?关内固然有东南沿海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但即使是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国有经济成分相对较高的中西部,其经济表现也明显优于东北,原因又是为何?其实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当传统工业不景气之后,对冲工业经济下行的两个利器,其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其二是非正规就业,而对东北而言,这两点受气候因素的制约太大了。


南方一年四季基础设施建设都可以开工,而东北因为气候寒冷且冬季夜晚漫长,就算搞基建也不能全年都上。非正规就业受气候的影响就更大,简单地说,东北的钢铁工人下岗,如果晚上露天摆烧烤摊,最多能摆个大半年,冬天那几个月太冷了显然没生意,而重庆的钢铁工人则不然,他摆烧烤摊可以摆一整年,因为重庆的冬夜室外温度,也在摄氏5度到10度。这两年如火如荼的共享经济,不管是快递还是单车,在东北的发展显然都迟滞于关内,这和气候的关系非常明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深刻改变了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在计划经济时代,服务业是工业的附庸,先有钢铁厂(招了大量男工),再建纺织厂(招大量女工),男女再、搭配,企业办社会。重工业牵引轻工业,工业牵引服务业。在市场经济时代,工业是消费的延伸,先有终极的消费需求,才有上游的消费品生产商,消费品生产商的上游则是更老笨重的基础产业。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大多数人就业的第一选择,人口就会更多向宜居的区域流动,而不会像过去一样向有特定资源(譬如煤、铁)集中的区域流动。气候因素在人口流动中的作用,无从回避。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从封闭经济体变成开放经济体,中国的工业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封闭经济时代,中国工业生产是国内小循环,而在开放经济时代,工业生产变成全球大循环。最典型的产业,还是钢铁行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最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都是接近煤、铁产地的。彼时东北的鞍钢,西南的攀钢,莫不如此。


以1979年宝钢开建为标志,中国的钢铁产业从临矿时代转向临海时代。由于国内铁矿石品位低,内陆运输成本高,巴西、澳大利亚和印度成为中国铁矿石的主要来源,从南向北的主要钢铁产能,快速向沿海地区集中,首钢搬迁也要配建曹妃甸港,宝钢扩产也要将目光投向离原料地更近的广东湛江。


在制造业领域,单位体积产值的运输价格是影响其地理分布的关键因素。电子产品不论通过空运还是陆路运输,因为其单位体积产值极高,所以使用成本较高的运输方式也不成问题,钢铁或纺织品就不然,因为单位体积产值低,用陆路运输的成本太高,对海运的依赖程度就更高。事实上,这些年内陆地区成长最快的制造业,一是可以就地销售的大型消费品(譬如汽车),另一类就是电子设备(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芯片)等。生产导向的制造业向沿海集中,消费导向的制造业向内陆转移,而东北地区的尴尬就在于,生产导向的制造业产能向沿海外流的趋势不可逆,而消费导向的制造业又不会从沿海向东北转移。


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而东北却是中国最早工业化的地区。东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意味着在东北农村人口的占比相对较低,可以成为农民工的基数就小。消费导向制造业产能向内陆的转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沿海地区工资水平被推高,工业企业要解决这个问题,首要选择就是回到农民工的故乡,富士康在郑州、重庆、成都三地设置大规模的工厂,就是这种人口流动的最佳注脚。


在新的制造业版图中,东北的位置不再不可替代。




影响东北命运的,还有地缘政治。


20世纪上半叶,是东北在中国相对地位的顶点。相较于毛泽东时代单纯的“工业基地”的定位,20世纪上半期东北还曾在远东贸易中扮演关键枢纽作用,哈尔滨也曾是高度国际化的东北亚商业中心。


东北亚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迫使东北从开放的桥头堡变成相对封闭孤立的中国一隅。毋庸置疑,朝鲜问题是影响东北安全,妨碍东北开放的重要因素,但即使朝鲜半岛将来在南方主导下统一,东北要重振雄风也并非易事。东北的地理优势,在旧的区域节点模式下相当突出,但在未来的全球互联格局里,东北的位置优势将不再那么明显。


全球化1.0,是商品流动全球化;全球化2.0,是资本流动全球化;全球化3.0,是信息流动全球化。在商品全球流动的时代,全球被划分成若干个面积大小略有出入的范围,在每一个范围中会有一个到几个相应的商品流通中心,一个商业枢纽,辐射一定的物理半径,并且“赢家通吃”,在这个区域中处于金字塔的绝对顶端,这就是这个区域的关键节点。


然而,随着资本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这种“赢家通吃”的模式已经全然改变。一般认为,在一个超大型商业枢纽的附近,难以形成和它体量相似的其他商业枢纽,这是商品流通的物理规律决定的。但资本和信息的流动,并不看物理上的距离,因而在同一个相对狭小的物理空间,也可以容纳更多的顶级城市。在工商文明时代,上海对杭州、南京占有绝对的优势,而现在杭州成为信息流通和电子商务的顶级节点,在互联网空间里,杭州直连硅谷,上海盖不住她的风头。在岭南也是一样,广州还是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但深圳和香港是信息和资本的枢纽,如果简单从工商业发展的平面意义上观察,它们争夺资源,此消彼长,而以商业、金融、科技三重不同维度观察,它们虽然距离很近,但其实定位参差。


新时代的区位概念,不再是平面上画图,哪里缺一个节点哪里就有机会。恰恰相反,哪里有世界级的城市群,并建构起最合理的分工,哪里才有爆炸性的机会。先行者的优势并不绝对,后发者也有后发者的路数,君不见原来只以避暑闻名的贵阳,以其相对凉爽的气候打造大数据中心,也意图成为全球信息互联网络中的一个枢纽。纵然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僻处深山在工商资本时代是巨大的瓶颈,在科技资本时代,反而可能跳脱出来。


将来的东北,或许可能重新开放,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商业通路。但东北能形成新的资本枢纽或信息枢纽吗?这个答案很难说。





让我们回到东北开发的起点,“闯关东”的开拓者,为什么来到这里?


关内地狭人稠,关外地广人稀。东北最早的垦殖者,为肥沃的黑土地而来。而今,当农业已不再是社会最主要的产业,那些因为黑土地而迁来东北的人的后裔,去追逐更有价值的其他生产要素,并为此回到关内,本来就是无可厚非的事。


东北的人口,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辽宁人口4375万,吉林人口2746万,黑龙江人口3833万。这三个省的人口密度,在中国并不算高,但和世界同类地区相比,你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辽宁人口超过整个俄罗斯亚洲部分,吉林人口比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冰岛这北欧五国之和还要多,黑龙江人口超过整个加拿大。换言之,几乎全世界比东北更寒冷的地区的人口加起来,都没有中国东北多。


东三省占全国国土的8.2%,人口也占全国人口的8.2%,其人口密度大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即使考虑新疆、西藏、青海等区域人口极为稀少,东北的人口密度整体上也相当于关内其他省份(不含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的50%。


而发达国家和东北自然条件相似的地区,情况又如何呢?日本北海道,面积占全国五分之一,人口只占全国的4.5%,人口密度相当于日本其他地区的19%。美国的中部大平原,面积占全国五分之一,人口只占全国的1.9%,其人口密度只相当于美国其他地区的8%。东北的气候,比日本北海道和美国中部大平原还要恶劣得多,但东北的人口密度和中国其他省份相较,悬殊却并不大。


肥沃的黑土地,一望无际的平原,是机械化大农业的绝佳舞台。即使在任何一个发达经济体,都需要有高效率的农业部门,那是东北的未来。农业和矿业这样的基础产业并不可耻,澳大利亚作为发达国家,它的经济基础也是农业和矿业。中国拥有广袤的温暖土地,东北可以也应该更地广人稀。


区域均衡发展,目的是人。在这个国家,似乎这个顺序颠倒了。本来应该更加欢迎外地人的特大城市,要严控人口。本来应该高高兴兴欢送更多居民迁往内陆生活的东三省,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赋予大量振兴政策。政府本应该去适应人口流动的方向,而在现实生活中,它更愿意做的是引导和调控。


我所认识的绝大多数东北人,出来了都不回去。这是他们最理性的选择,而对东北而言这也并不是坏事。这本该是两厢情愿的事。


第一代的他乡,第二代的故乡。任何人都应该有迁徙的自由,东北人尤其如此,没有任何人应该被固定在那个所谓的“故乡”,也不是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应该“工业化”“现代化”。


东北无需沉湎于东方德意志的过去,她应该去拥抱中国北海道的未来。


拯救东北经济的体质,首要的也不是重振工业,而是好好解决像獐子岛、辉山乳业这样的农业企业造假的问题。
本页内容由网友自行在乌鸦部落发布,本站仅提供帖文、图片存储空间服务,帖文(图片)发布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帖文(图片)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站对帖文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平子 发表于 2017-3-27 12:10 | 只看该作者
我只想说,乌鸦部落入住率还有待提高~~~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乌鸦小编 发表于 2017-3-28 08:50 | 只看该作者

回 1楼(平子) 的帖子

平子:我只想说,乌鸦部落入住率还有待提高~~~ (2017-03-27 12:10) 
@平子   东北的吗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乌鸦小编 发表于 2017-3-29 10:15 | 只看该作者
从国家发改委网站获悉,其正在牵头研究编制《东北东部经济带发展规划》,同时开展规划编制建言献策活动(期限为2017年3月24日至2017年4月23日),真诚邀请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建议。东北东部经济带是依托东北东部铁路等重要交通干线形成的经济轴带,自南向北贯穿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和开放合作中具有特殊地位。北青报记者查阅得知,东北东部经济带的提法早已有之,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东北地区东部经济带发展。在2015年底和2016年中分别召开规划编制相关座谈会。(北青报记者 李岩)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乌鸦小编 发表于 2017-3-29 10:15 | 只看该作者
3月24日,在港上市的辽宁企业辉山乳业股价暴跌85%,公司股票于当天下午临时停牌。辉山乳业股价的暴跌,一方面令其债务危机曝光; 另一方面又让人不禁联想到一系列东北企业的负面新闻,例如大连机床、东北特钢等企业的债务违约;欣泰电气涉嫌财务造假上市;\\*ST吉恩巨额债务缠身,将被暂停上市;西点药业、科龙建筑、普华制药等企业IPO被否等一系列事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话题再度被提及。与此同时,也有业内人士担忧,在东北经济已现回暖趋势的情况下,辉山乳业等负面影响迭加,会不会造成东北金融“供血不足”,进而拖累东北经济复苏?
东北经济振兴迎来关键期
2013年开始,东北地区经济呈现出加速下滑的趋势,“区域性塌陷”、“断崖式下滑”等言论一度甚嚣尘上。东北经济增速下滑,也受到高层领导的极大关注。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四次到东北三省代表团讨论,三次赴三省实地调研,为东北发展、经济结构转型把脉开药方。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东北三省经常已有所回暖。2015年,辽宁、黑龙江、吉林经济增速分别为3%、5.7%、6.5%;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辽宁因为传统产业占比较高、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强以及经济数据挤水分等共同作用下出现了GDP的负增长,不过黑龙江和吉林的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6.1%和6.9%,较2015年的增速明显提升。吉林省的经济增速更是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被认为有望率先稳中向好。
2017年,辽宁省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6.5%左右,吉林省预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黑龙江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6%—6.5%。如果上述目标能够实现,或许意味着东北地区的新一轮振兴将取得阶段性成果。
日前,《人民日报》在发表标题为“东北经济呈回暖趋势 国企改革仍是关键”的文章中表示,国家发改委振兴司司长周建平日前接受专访时,对于目前东三省经济运行总体情况,周建平用一句话概括:增速偏低、分化加大、筑底企稳。
“目前的东北经济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期,现阶段是经济转型探索和增长动能转换阶段。”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肇勇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现阶段的东北经济就如同当前的东北地区的天气一样,虽然已经开始出现转暖迹象,但是还没有真正热起来。
辉山乳业等引发连锁反应
在东北经济振兴整体趋势向好的情况下,个别东北企业曝出的负面新闻依然受到关注。
2017年3月24日,在港上市的辽宁企业辉山乳业股价突然暴跌85%,辉山乳业的债务危机也随即曝光。
实际上,从去年以来,东北企业就不断传出负面新闻。例如,辽宁省丹东市的上市公司欣泰电气因为涉嫌财务造假,目前已经暂停上市未来还将面临退市; 东北特钢和大连机床相继曝出债券违约事件;*ST吉恩巨额债务缠身,已经被债权人申请破产重整,在2016年年报公布后将面临暂停上市;西点药业、科龙建筑、普华制药等企业IPO相继被否等等。
一位分析人士对e公司记者表示,最近一两年里,东北企业不断传出负面因素,这已消息迭加在一起,将会起到负面影响。目前市场中已经有了“不敢发辽宁的债,不敢放河北的贷”的说法,也有人声称不买东北上市公司的股票。
就像李克强总理所说,实体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液,但光有肌体,没有血液,经济活不了。金融和实体经济应该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现在比较令人担心的是,接下来是否还会有其他东北企业曝出类似的负面消息,这些负面消息迭加在一起是否会引起东北金融‘供血不足’,进而拖累东北经济复苏。”上述分析人士称。
吉林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导师丁志国教授认为,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欠佳,区域内企业出现债务违约的的几率就会提高。另外,像欣泰电气造假上市,辉山乳业的债务危机也都属于是个案,并不能代表东北企业的整体情况,对于将个案联系到整体的说法并不认可。
丁肇勇认为,辉山乳业等东北企业曝出的一系列负面新闻,可能会对其他东北企业未来在债券市场融资面临一定压力,相关企业债券违约会影响地方政府的担保和背书的能力。在东北企业IPO方面,应该不会有什么影响,只要符合上市标准,国家层面还是支持东北企业IPO。
去年11月16日,《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明确提出,对符合条件的东北地区企业IPO给予优先支持。《意见》还称,要推进实施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方案并对东北地区企业予以重点考虑。支持企业和金融机构赴境外融资,支持东北地区探索发行企业债新品种,扩大债券融资规模。
“辉山乳业等事件只是个案,没有必要因为这些个案我点头部门恐慌性的结论,也不会因此产生东北金融‘供血不足’的情况。”丁肇勇说。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一个人的圆月 发表于 2017-4-7 18:38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是东北的
东北的现阶段来说
其实发展方面并不良好
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仅仅是国家政策的不下放
也和历史,人文,心态都有直接的关系
现在的东北
需要的实际上是一次机会
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
东北必须要迎来经济方面真正的春天
否则未来除非有明显的政策倾斜
不然东北三省只能跟着其他省份和地区走了
失去了竞争力和创造力
在东北,必须要在这经济模式转型的时期有一定的大型企业和集团来带动
比如杭州,因为出了一个阿里巴巴马云
现在很多互联网的人才都会有倾向的上那寻找从业机会
而在东北,即使没有第二个马云
但至少也要有一批企业家共同努力,携手走出去才行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乌鸦小编 发表于 2017-4-14 08:37 | 只看该作者

回 5楼(一个人的圆月) 的帖子

一个人的圆月:我也是东北的
东北的现阶段来说
其实发展方面并不良好
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仅仅是国家政策的不下放
....... (2017-04-07 18:38) 
地方政府的管理者能不能真正把经济主导权放给企业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无需安装,微信扫码体验乌鸦部落移动端

关闭

乌鸦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