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模式、粉丝文化、流量思维这些都是影视行业自我更新迭代的产物
乌鸦小编 发表于:2017-3-4 20:0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193
摘要:在现如今的影视圈,不聊聊IP你都不好意思和同行打招呼,没错,就是这么荒诞,有的公司买了IP的时候都不知道小说的具体内容,如此乱象,其实也是行业内生的更新迭代过程,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商业逻辑?


作者 | 孙佳山 中国艺术研究院


前段时间,国内有媒体刊登了对宋方金、汪海林和余飞三位编辑的采访,提到目前影视圈的种种“乱象”,特别是现在中国影视圈90%以上的从业者3分钟内必谈IP,有些影视公司在买下IP的时候甚至都不知道小说内容是什么。这篇采访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也引起不少网友的共鸣,纷纷将国产影视剧低质量的矛头指向“盲目扩张”的IP模式,以流量为导向的投资思维以及与之相关的粉丝文化现象。


在这其中有必要予以澄清的是:IP模式、粉丝文化、流量思维本身是没有原罪的,它们只是文化娱乐工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正常商业模式和文化现象;也并不是我国所独有,在美国、日本等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已经出现较长时间,并依然有着很强的现实影响力。在我国现阶段所出现的低水平国产影视剧等与之相关的种种乱象,主要还是根源于我国文化娱乐工业总体水平较低,且发展严重不均衡的现状。在当前的纷争和喧嚣背后,也掩盖了当前正在迭代周期中的我国文化娱乐工业的两个关键转型。


第一个转型是我国文化娱乐工业的编剧创作模式的转型。近期,十年前的《大明王朝1566》经过修复后重新播出,引发了广泛关注,并被援引为例证来指斥当前低水平的国产影视剧。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以刘和平为代表的上一代编剧,以作家作品论式的方式所创作出来的影视剧的作品质量,要远远高于被认定是在IP模式、粉丝文化、流量思维下所生产出的当下影视剧。


然而问题在于,在当前中国电视剧行业的现实语境下,包括刘和平的另一部经典作品《北平无战事》在内的一系列“大剧”、“正剧”正陷入到几近无一例外的不能盈利的困局。显然,上一代编剧所津津乐道的“几年磨一剑”式的、“小作坊”式的、作家作品论式的创作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的电视剧市场环境,并正在逐渐被淘汰。


在眼下,因为我国文化娱乐工业总体水平较低,且发展严重不均衡,尚不具备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完善的编剧人才梯队和培养模式;所以就造成了一方面宋方金、汪海林、余飞、刘和平等这些老编剧被“过度”透支,另一方面新人又不能在IP模式、粉丝文化、流量思维下“接班”的尴尬现状。


第二个转型是我国文化娱乐工业的消费主体,正在由传统的电视剧观众“大妈”过渡到他们的后代——网生代群体。近期热播的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为代表的IP剧,显然就是专门为网生代量身打造的文化娱乐工业产品。上一代编剧创作模式虽然打造了一系列艺术精品,却并不了解和适应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网生代们的实际需求,更遑论为他们制作出质量稳定的文娱产品。而且,从《甄嬛传》、《伪装者》、《琅琊榜》到《欢乐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等,在短短4、5年不到的时间里,为网生代的不同层次需求所拍摄出的不同类型的IP剧,也同样在涌现出精品性的代表作品。


这充分说明尽管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行业现状下,以电视剧市场为代表的我国文化娱乐工业,正在快速淘汰和自我更新。这并不是什么道德上的自我约束,而是在电视剧行业正濒临崩盘的危局下,残酷的市场选择的结果。


此时此刻,一部大制作的电视剧动辄几亿,一线卫视每年购买电视剧的预算已经高企到几十亿的“荒诞”现实,已经一步步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个过程中也难免会有很多杂糅的、错位的呼声和诉求。我们应充分重视当下以IP、流量、粉丝之争为表征的文娱生态迭代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因为这不仅是我们尽快走出这一历史周期所不能回避的一系列关键环节,或许也是我们能否真正挣脱出这一历史周期的唯一途径。
本页内容由网友自行在乌鸦部落发布,本站仅提供帖文、图片存储空间服务,帖文(图片)发布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帖文(图片)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站对帖文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
无需安装,微信扫码体验乌鸦部落移动端

关闭

乌鸦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