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微信小程序的使用特点,你想知道的关于小程序的内容都在这里
乌鸦小编 发表于:2017-1-9 10:1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6970


不管你是已经玩了一晚上小程序,还是刚刚起床打开电梯看到这篇文章,你都应该知道关于小程序最重要的一件事:简单到没有套路可言。所以不废话,直接上正文:
不占空间不碍眼
互联网上的资讯召之即来,挥之即找不到,所以浏览器有书签、微信有收藏功能;PC 上的程序挥之也不走,因为操作系统卸载功能本就藏得深,打开卸载程序后再遭遇各种卸载障碍,有的不惜扯出张哭脸勾动你的恻隐之情;智能手机上的程序则是召之即来,不忍挥之而去,谁知道哪天突然又要用到某个应用,也就留在了手机上——尽管 16GB 的手机内存空间已不足……

但小程序是即用即抛的。
你在微信里打开了一个小程序,用完里面的功能退出即可,它不占据你的微信聊天界面,也不占用手机存储空间。本质上,它是一个具备功能的网页而已。但用完即抛的小程序,也会出现在微信底栏“发现”里的“小程序”菜单里(里面的小程序列表支持左划删除)。


没有入口,有好有坏
被誉,以及偶尔自诩为当代乔布斯的张小龙曾经说,小程序没有入口。等等,上一段不是刚刚说了有入口吗?
张小龙口中的”入口“,其实是敝互联网行业的一个术语。不给小程序入口,其实说的是不给小程序一个“应用商店”和“搜索引擎”式的,能够导入用户流量的方式。尽管在底栏“发现”的“小程序”里面,你能找到自己用过的所有小程序,但你几乎没有可能发现新的小程序。
这是因为小程序有一个搜索栏,但它不支持模糊搜索。举个例子:你发现小程序很有意思,想看看有没有能替代日历的小程序,就搜索“日历”,却发现搜不到任何结果。除非知道某个特定的小程序的准确全名,否则是绝对搜不到的,至少在今天不行。从这一点上,微信的确没有给小程序以“入口”。(后文中对这个设定还有详细分析)

这有好有坏。从用户的角度,如果你真的很喜欢简单一点,不要任何不智能的所谓“智能小程序推荐”之类的小程序商城,这个设定正和你意;坏处在于发现和找到你需要的新小程序太难了。
从小程序开发者的角度,好处是小程序没有那么多应用商城或者搜索引擎的推广套路,做得好的小程序自然会有人用,做得不好的用户可以删掉,那就真的在用户的微信里完全消失了;坏处是就算你的小程序做得好,还是得想办法先把它推广出去……在小程序上线的第一天,就我的经验来讲,昨晚获取小程序的主要途径是 1)互联网公司朋友发来或群里分享;2)第三方小程序榜单/商城——没有一个是在搜索里找到的。
小程序适合什么?
小程序很强大,但并非所有服务都适合开发成小程序。对于用户来说值得删掉单独应用、改用小程序的,对于开发者来说适合开发成小程序的,是以下这些服务
1)使用频率低,即用即抛的服务。一般来说可能是工具,比如计算器、经期纪录、机票火车票预订,或者不常逛的电商网站。
2)比较常用但完全没必要装一个单独应用的服务。比如打车和订餐软件,以滴滴出行和大众点评为例,过去本来就可以在微信/支付宝里嵌套网页,现在变成小程序了,换汤不换药。
3)对现有公众号/服务号有更多期待却得不到满足的机构。公众号和服务号的基础交互模式是对话,但对话不是万能的。比如媒体,在公众号上能做到的是日常文章推送、关键词自动回复、热门文章自动抓取等等,但如果新的内容形式不限于图文和视频,需要更多的交互,公众号满足不了的,小程序或许可以胜任。

当然,种类绝对不限于此。简单来说,如果你手机上有很久都没打开,但又觉得有可能会用到不想删的应用——绝对适合变成小程序。
现在都有什么小程序了?
开发者很踊跃。第一天上线的几个小时里,我已经看到了快一百个小程序。
有不少是把大家很熟悉的互动网页(俗称 H5)做成了小程序,比如“词汇量测试”;也有干脆就把整个移动端网站套了进来,比如“美的商城”;一些电商和 O2O 服务则简化了移动端网站的逻辑,比如“大众点评”只放了一个所在地区的商家列表,“京东购物”只放了搜索和用户资料两个菜单。
有一些不错的工具类小程序,比如“南航e行”、“朝夕日历Pro”、“美柚App”,以及阅读类小程序,比如“轻芒杂志”和“好奇心日报”。(提醒一下轻芒的同学们:算上小程序,你们已经在手机上开发了三个软件了,该适可而止了。)

截至现在还没有看到特别垃圾的小程序……说明负责上线审核的团队还是比较严格的。
也有一些比较开脑洞的:比如 GitHub 上有一个基于微信小程序开发的仿微信 demo,基本上是在微信小程序里又套了一个微信……现在完成度不高,但逻辑已经非常清楚,基本的框架已经有了。只是,估计这个小程序是不可能上线的,否则就可以一个应用双开微信了……

目前发现的问题
1)分享设定
小程序的分享,无论分享动作的对象是小程序本身,还是小程序里的一个页面,都只能分享到微信的聊天中,既不能分享到朋友圈,不能分享到第三方软件,比如电子邮件、第三方聊天软件和笔记工具等里面。
这是张小龙有意为之,但还是很不习惯。
另外,不同小程序的分享路径也不一样:有的点右上角三点菜单即可分享,有的则需要回到小程序资料页才可以。:

2)不支持模糊搜索
但不是所有的小程序都不支持。比如搜索“购物”什么都搜不到,但搜索“京东”却能找到【京东购物】的小程序;再比如,搜索“日历”、搜索“朝夕”什么都找不到,但明明有一个日历小程序叫【朝夕日历Pro】。

当然,小程序内部内容的搜索就更不用想了。
所以你猜,会不会是腾讯系的才能搜得到?
3)小程序关不掉。
你可以关掉朋友圈、关掉附近的人、关掉微信运动,但你关不掉小程序。
本页内容由网友自行在乌鸦部落发布,本站仅提供帖文、图片存储空间服务,帖文(图片)发布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帖文(图片)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站对帖文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乌鸦小编 发表于 2017-1-9 10:51 | 只看该作者
1 月 9 日,小程序正式上线。
时间倒拨十年,也就是 2007 年 1 月 9 日,史蒂夫·乔布斯发布第一代 iPhone。智能手机自此进入了全新的时代,也深刻改变和影响着我们所生活的时代。
张小龙选择在十年后的今天发布小程序,其寓意不言自明。作为当下最伟大的互联网产品之一,微信对已深深嵌套在其中的我们的影响并不比智能手机来得小,早就超脱了一款通讯工具本身的范畴。而它反过来成了很多元老级社交软件模仿的对象。

2007 年 1 月 9 日,史蒂夫·乔布斯发布第一代 iPhone。

当然,智能手机是微信赖以生存的载体。但与此同时,微信早已成长为一个巨无霸平台级产品,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予取予求。语音、视频、表情包,朋友圈、订阅号、钱包,它每一次的功能升级和创新都直接牵动着数亿用户的使用体验乃至生活方式,也牵动着内容生产、创意营销、消费支付等几乎所有互联网业态。小程序就是张小龙最新的尝试,也通往“微信操作系统”的钥匙。
有了微信订阅号的前车之鉴,我们不敢对微信任何关乎生态创新的举动掉以轻心。下面是关于小程序的基本知识:
小程序是什么?
来自张小龙的描述: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就能打开应用,也实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安装太多应用,应用随处可用,但又无须安装卸载。
小程序的规则其实就是一种类似万维网协议的东西,大家遵循规则编写程序,微信提供可以直接访问小程序的通用平台。微信不是应用商店,但它可能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浏览器。它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解决一个一个的需求,用完即走。
哪里找到小程序?
小程序最基础的获取方式,是二维码。其次是微信搜索,目前需要搜索小程序全名。第三是公众号关联,现在一个公众号可以绑定五个小程序。第四在“发现”页面中有“小程序”选项,这里会有你使用过的所有小程序。第五,来自朋友的分享,但是小程序不能分享到朋友圈。
小程序能做什么?
首先从官方描述中来看,它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所以理论上来讲,现有 app 的大部分功能(如果不是全部的话)都可以用它来实现。比如二维码生成器、个性名片制作生成器等低频实用的小工具,餐厅点菜、支付,医生、律师在线咨询,共享自行车,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小程序来实现。
对于用户和开发者而言,小程序都是一次新的机会。正式发布前,PingWest 品玩耶尝试做了一款小程序,同时我们还跟一些知名的小程序开发者,用实战经验告诉你,开发一款小程序的过程。[blockquote]
“对完整性和可用性的要求上,小程序可能是最严格的。”[/blockquote]
轻芒联合创始人范怀宇这样评价。2016 年 9 月,小程序开始内测,轻芒就开始参与其中,开发了“轻芒杂志小程序”;他们甚至在 11 月份推出了“轻芒小程序+”服务,帮助没有开发能力的内容创作者制作小程序。
轻芒杂志小程序基本复制了轻芒杂志 app 的体验,以“兴趣”聚合高质量内容,为用户生成“定制化杂志”。即便如此,在提交审核的过程中,轻芒杂志小程序也遇到过多次被拒的情况。

轻芒杂志小程序测试版截图

在《微信小程序平台运营规范》里,有一条是“可用性和完整性规范”,它的基本要求是小程序要是完成品,能打开,可以运行;不应该存在严重的 Bug。
看起来只是最基本的要求,但范怀宇透露,审核不通过的小程序,十有八九都是倒在了这里。
PingWest品玩也尝试开发了一个小程序,让用户从 2016 年的院线电影中选出自己看过的,综合观影数量、时长和豆瓣评分,生成一个年度观影综合分。
这个小程序最终未通过审核,微信给出的意见是除了选择电影没有其他交互,功能过于简单。
所以,在完整性上,微信的要求非常严格。除了能打开,能运行,微信还希望第一批小程序能有着丰富的、可复用的功能。年度观影记录可能是一个不错的 HTML5 案例,但微信并不希望出现这样的小程序。
在可用性上,小程序的要求也很高。轻芒杂志小程序有几个版本被拒,在范怀宇看来,很多时候原因都称不上 Bug。例如,用户点击了收藏,但文章页面显示的收藏数却没有随之“+1”。在微信看来,这也是不行的。
除了这些,在开发过程中,小程序的限制还比比皆是。
小程序的技术框架基于浏览器内核,并增加了一些原生控件,所以,它提供了比 Web 应用更好的体验,也更像本地 app;另外,微信对单个小程序的限制是小于 1MB,你不用过于担心加载时的流量消耗。
但是,小程序毕竟不是原生 app,它的性能比不上后者;另外,在跨平台兼容上,小程序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轻芒杂志 app 里有体验很好的左右滑动切换杂志的交互,但是在开发小程序时,范怀宇发现,微信提供的动画方案并不能完美复制这个交互,他们也不得不暂时放弃了这个交互。
不少开发者说,从技术上来看,小程序一点都不新鲜,它介于 Web 应用和 app 之间,结合平台特点连接开发者和用户,Facebook 早就做过类似的尝试,小程序并没有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而且,微信小程序算得上要求最严格的平台。
1. 张小龙非常明确地表示,小程序不能分享到朋友圈,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甚至连分享到朋友圈的二维码,都不能以长按识别的方式进入小程序。这基本上完全切断了二维码的人际传播链条,我们只能通过直接扫码,或者对话和群聊中的小程序页面触达它。
2. 微信承诺小程序可以被搜索到。但是,范怀宇告诉我,微信仅对小程序的名字、描述和 5 个标签建立索引,这就意味着,除非你本来就知道这个小程序,否则很难通过关键字找到它。
“比如,我做了个小程序,提供各个城市攻略,但当用户想找北京攻略,进行搜索,很可能完全找不到它,因为我没法告诉微信,我都能支持哪些城市有哪些方面的攻略,那微信当然就不能帮用户找到它所需的小程序。”他在知乎问答中写到。
3. 小程序对消息推送的限制非常严格。
在没有用户确认的情况下,小程序每周只能主动推送一条消息,而且,不是任何消息都能推送,只有通过审核的模板消息才能推送。所谓模板消息,就是预设好形式的消息。如果你绑定了招商银行的微信服务号,当你使用信用卡消费时,就会收到一条诸如“信用卡消费 XXX 元”的模板消息。
我有一个朋友想制作一个待办事项提醒的小程序,这条限制就让他非常头疼。
对开发者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在这么多的限制条件下,微信并没有告诉他们该怎么做。
开发者熟稔的一套短时间内迅速获取用户、增加流量的做法,在这里并不适用,甚至会惹来封号的危险。
刻奇是新潮健身品牌超级猩猩的联合创始人,超级猩猩主打自助预约团体课和健身舱,通过微信服务号提供服务。刻奇同样第一时间就参加了小程序内测,但是现在,他反而疑惑小程序能给自己带来什么,“现在,我会选择观望。”
在宣布为内容创作者制作小程序后,轻芒收到了 300 多份申请,其中一半是微信公众号,对小程序,他们很多也是抱着尝鲜的态度。范怀宇说这些内容创作者希望通过小程序,能增加作者和读者,以及读者之间的交流,但具体怎么做,他们也没想好。
但是,这些对开发者不友好的方面,反过来看,几乎都对用户非常友好。
至少从运营规范里,小程序是坚决拒绝诱导点击、分享、垃圾信息推送的,从对公众号的铁腕政策来看,微信也有这样的意愿。
范怀宇把小程序带来的改变概括为“排除杂念,统一思想”,小程序就像一个 “中央集权” 的产物,一出生就带着非常明确的目的:为效率而生。
想在小程序上取胜的唯一可能性,也许就是把最好的资本、聪明人请进来,不想其它的路子,蒙头做好产品,一起来想一想你们原本该想却没想的问题。
另外,微信为小程序提供的也不都是限制,它还有吸引开发者的最大好处:
第一,微信事实上已经进入了所有人的日常生活,所以,它为小程序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应用场景。
轻芒就设想,未来,在线下的咖啡馆、书店里,可以通过扫码直接跳转到小程序,提供关于此地的介绍、特色信息等。
第二,微信生态。小程序可以调用微信支付、获取微信用户信息等,这对开发者有很大的吸引力。
另外,小程序也在尝试给开发者更多的入口。去年 12 月,小程序允许开发者添加了“客服聊天系统”,当用户主动点击,并使用了客服消息后,就会在微信对话页面出现一个类似订阅号的入口。

小程序客服系统截图

微信小程序其实有非常大的想象力,当然,这个想象力需要开发者自己去探索。
1 月 9 日,小程序正式发布。对于审核未通过的小程序开发者来说,终于有了可以参考的对象,对用户来说,也终于可以检验一下小程序的成色。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乌鸦小编 发表于 2017-1-9 15:19 | 只看该作者
[blockquote]
编者按: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 “阑夕”(ID:techread),作者阑夕,首发在几点看法:关于「小程序」[/blockquote]1、九年前的今天,乔布斯在旧金山莫斯康展览中心发布了第一代 iPhone,作为项目主管之一的汤尼 · 费戴尔后来回忆,这项开发的挑战性几乎能够和「人类首次登月」相比,因为无法满足乔布斯的要求,签下保密协议之后愤而离职的工程师不在少数。选在这个特殊的值得致敬的纪念日,张小龙为微信正式上线了举世瞩目的「小程序」,没有新闻通稿,没有红包开路,也没有校园日记,凌晨时分刚过,「小程序」就在转瞬之间占领了所有互联网从业者的首页,不到两个小时,一家科技媒体的「小程序」体验群就建到了第二十个编号,举目整个中国互联网,没有任何产品的所谓「势能」,能够与其比肩同驻。
2、对于微信而言,「小程序」意味着打破社交边界的想象力,所有的约束条件——比如模糊搜索的限制,或者禁止朋友圈的分享——都是为了不对现有秩序造成过于强烈的冲击。换句话说,「小程序」无法获得「润物细无声」的待遇,反而不是一件百分之百的好事。阿里足足用了十年,才将「万能的淘宝」的精确烙印打在用户心上,腾讯欲在朝夕之间重构用户认知,却难以控制余震波及的薄弱地带,全仆后继的高屋建瓴或许终将抵达人烟罕至的远郊,只是这种动员力量是否发生变型——就像对于 HTML 5 的滥用那样——都未可知。
3、和「小程序」接近的产品构想并非从未出现,无论是百度的轻应用还是移动浏览器的开放平台,都在局部呈现出流量入口的建寨雄心,只是在「目的性中制造无目的」远比在「无目的中制造目的性」来得艰难,唯有承载社会关系的中心应用最为适合接入即插即用的开关,用来灵活填补用户的海量需求。和浏览器思维的微信公众平台沦为订阅分发的传播通道不同,「小程序」的本质近乎于「游轮上的泳池」,相比陌生而疏离的海洋,这个人造容器的范式更加体贴和规整,舒适程度也远远高于纵身跃入深浅难知的海面。
4、在过去两年,Facebook 相继推出「Instant Articles」和「Instant Games」两项功能,前者是对媒体机构截流,赋予内容的原生性,后者是将轻度游戏集成在对话窗口中,支持异步互动,显而易见,在用户规模就快抵达上限的时刻,中美两大社交巨头的决断是不谋而合的:缩短路径,取代路径,创造路径,最终成为只有吞食而无吐出的黑洞星系。形象的讲,高效而开放的超文本协议正在失去效应,在移动互联网的世界,科技公司实行的是「双边协定」,每款产品都有独立的平台协协议,不具备任何兼容性,也相互保持谨慎的距离。

「Instant Games」的宣传示例
5、自由软件运动的拥护者在憎恨商业公司窃取革命成果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后者在酿成既定事实之后所提供的「战后秩序」并非不能高度符合各方利益,在大众层面推动互联网的主力选手,一定是微软和 Google 这类巨擘,而不是遗世独立的天才黑客。所以产品经理成了向工程师发号施令的角色——这绝不是在说二者的地位差异——因为接近用户意志的话语权才是最高的。从 Windows 的软件帝国到 App Store 的应用分发再到「小程序」的万物连接,就像地图缩放尺寸逐渐增进,格式愈加清晰,管理也愈加直接。
6、「小程序」的独特在于,它是一个充分混合的产物,既有软件痕迹,又保留了 Web 思维,这在最终构成了一个古怪的定义:「运行着程序的网站」。事实上,出于警惕移动互联网变成孤岛的趋势,以 Google 为代表的美国互联网公司一直都在设法强化 Web 的价值,最典型的就是 WebGL,它就相当符合「运行着程序的网站」这一定义,但是美国商业注重推行标准,最后凭借押对标准而获得先发优势,而中国商业讲究市场为王,标准能否得到推广的是次要考虑的,凌驾于其之上的是要完成对于既有用户的行为训练。

两套标准的对号入座
7、当工具应用都在追求转型服务方向,张小龙却总是替微信赋予工具产品的愿景(微信是一个工具,为了提高效率而生),颇为相映成趣。但是,和多数人理解的工具品类——锤子、剪刀、直尺这些——不同的是,如果微信作为工具,只会是瑞士军刀这种,看似小巧精致,但是适用场景极为丰富,从而实现了从应急品到必备品的质变。
8、「小程序」对中低频独立应用的摧毁性是可以预见的,所以和平条款——加入开发「小程序」——几乎也是无法拒绝的。此时产生的红利和微信本身的克制毫无关系,就像微信公众平台的上线初期,开通而非观望的收益才是最大的,在前三个月,「拥有」一个「小程序」的互联网公司,都将分食饱足的新鲜红利,时间窗口稍纵即逝。
9、过于配合腾讯以一己之力成功普及的扫码仪式,使「小程序」的过渡色彩相当浓厚,尤其是当语音交互(及其背后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争取下一代计算平台的微妙时刻,绕开「对话即服务」的通用规则继续依赖物理摄像头和二维码的组合,似乎有些不够优雅和简洁。但是,这不影响微信和它的「小程序」是中国互联网的港口里出发最远的一支舰队,它是在真正做着探险和创造的事业,没有循规蹈矩的懒惰,没有复制粘贴的麻木,也没有急功近利的狼狈,配得上它所得到的尊敬和溢美。
10、微信正在变成一座复杂而魅力惊人的数字城市,它总让我想起曾经读过的这么一句话——「有想法的人去哪里,哪里就会兴旺发达。城市是给有想法、有野心的人预备的。」——在过去的这几个月,我目睹中国那些最富有创造力、激情和灵感的互联网从业者——包括程序员、自媒体、创业者、投资人等几乎全部完整的工种——都在热忱而专注的参与「小程序」,在我看来,这就是微信何以成为微信的昂贵资产,而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乌鸦小编 发表于 2017-1-9 15:19 | 只看该作者
[blockquote]
编者按:本文转自界面,作者王潇其、钟思敏,首发在微信小程序上线 创业者开始赛跑[/blockquote]2016 年 10 月初,王龙行发现了一个变化。
在他创办的工程师兼职平台实现网上,有一些开发者悄悄更新了个人资料,在技能版块添加了微信小程序开发。
11 月 3 日小程序公测之后,实现网上已经有 40 多个企业发布了小程序的开发需求。王龙行说,他的团队正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有经验的小程序开发者。
2016 年 1 月 11 日,张小龙透露微信正在研究新的形态,叫 “应用号”。之后的半年时间,关于应用号没有更多官方消息出来,大家对应用号的关注逐渐下降。直到 9 月 21 日小程序正式开启内测。11 月 3 日,微信开放了小程序的接口,许多人猜测,这是一波新的流量红利。根据此前的报道,有将近 20 万的开发者涌入申请。
12 月 29 日,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做分享,明确了不给入口、不能分享这些限制,创业者开始冷静下来思考。
小程序的用户从哪里来?入口在哪里?搜索会怎么开放?交互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这些游戏规则的答案,都只有等到小程序正式发布后才能得知。
等,是目前绝大部分创业者的状态,但所有人都在暗暗助力。
刘智聪比较遗憾的一件事情,是公司天使轮关闭太早了。小程序出现之后,刘智聪此前见过的投资人,好多都打电话过来询问:“你们这一轮结束没?还能不能再进一点?”
从迅雷离职后,刘智聪在 2016 年 8 月份成立新公司,做通用型 PaaS 平台。9 月底小程序内测版本出来之后,刘智聪的团队决定将方向转型到服务于小程序的 PaaS 平台——小应用云。
是否转型,团队讨论了两个星期。“在方向上团队成员没有分歧,主要是担心时间可能会赶不上。” 刘智聪说。
按照原本的开发周期,产品规划上线的时间是 2017 年 7 月。PaaS 是通用业务形态,开发周期很长,需要做大量准备。小程序内测后,大家预计正式发布会在年底。留给刘智聪团队的时间只有两个多月。
“在这个时间点出来,我们很可能会犯错误,毕竟准备的时间不长。但在互联网领域,先发优势一定是有的,我们必须赶这个时间。” 刘智聪说。
小应用云的功能是简化小程序后台的开发,平台采取一体化开发,开发人员只需要会写 JavaScript,程序跑起来时,前端的功能代码会自动变成后端代码,不需要理解后台的数据库、运维、操作主机等后端技能。
刘智聪介绍说,小应用云的目标受众是那些不具备有经验的后端团队的企业。“很多做公众号、服务号的团队后端能力很弱,后台系统按照两万次的访问来设计,突然你的小程序火了,一下子百万的访问量,后台就崩溃。”
11 月底,小应用云刚刚做好内测版,正式上线还有许多必要的设施要搭建,例如一个云平台需要账号系统、监控系统等。
1 月 9 日前,小应用云必须要做好可以随时上线的准备。
除了为其他企业提供小程序开发的后端能力,刘智聪自己也在不断摸索小程序。
在刘智聪看来,微信首批哺育的小程序应该是生活服务类。“在物理世界可以通过扫二维码去操作的场景,非常适合小程序。” 刘智聪说,之前,用户需要先下载一个 App 才能使用一个物理设备,有了小程序之后,就变成用户看到这个设备之后扫码就可以用了。“比如我只下了摩拜单车的 App,结果大街上五颜六色的单车都有,我要么只能一直找橙色的车子,要么需要下六七个单车 App,这种体验对用户很不友好。”
就在小程序正式发布的前三天,微信悄悄调整了小程序的服务类目,增加了社交、直播等等服务大类。刘智聪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从张小龙身边的人得知,张小龙对微信的社交扩展非常恐慌。所有的社交关系最后都归结到微信上,微信的社交链的价值越来越差,对微信是核心危机。“张小龙希望小程序能解决阶段性、场景性的社交,不是两个人必须加微信好友才可以进行社交。”
为此,刘智聪的团队内部开发一个叫 “会聊” 的小程序。会聊可以生成二维码创建聊天室,用户扫描二维码进入的是小程序内的聊天室,而不是微信群。用户可以选择是否暴露身份,是否允许对方添加。“小程序可以满足场景性社交需求,同时也不至于让自己的社交链负担太大。” 刘智聪说。
“我相信小程序如果按照张小龙的思路走下去,一定会让我们的移动生活出现新东西。” 刘智聪说。
在提交审核环节上,轻芒团队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审核不停地被打回,甚至有时候只是因为一个交互上细微的不畅——这个在豌豆荚被并购之后独立出来的团队对自己的产品能力有绝对的自信,但直到 1 月 6 日,小程序正式开放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他们的产品轻芒杂志才正式通过审核。
“微信审核团队经常晚上 11 点,或者更晚的时候给我回复,审核不通过的理由也列得特别详细。” 轻芒联合创始人范怀宇说,“微信希望第一波小程序都是质量很高的应用。”
小程序的突然出现,让轻芒团队不得不调整了自己的开发进程,这个原本只有十个工程师的团队,初期放了三个人力在小程序的开发上。
第一个阶段的目标是上线。最开始范怀宇并不知道确切的时间点,他们猜测是 12 月中旬,因此整个项目组也一直在往前赶进度。
响应也需要及时,每当开发工具跳出更新,轻芒团队就会马上在自己的 slack 群组中开始讨论哪些新的功能可以实现,然后花几个小时去完成。比如某日晚饭后微信更新了客服功能,当天深夜,轻芒杂志的客服后台与关键字回复就完成了。
在范怀宇看来,围绕场景来构想,在延续轻芒体系上,小程序也许能做点什么。在轻芒的 iOS 端,用户可以对每篇文章做笔记,也可以把文章分享给别人。但是分享这个动作完成之后,轻芒的作用就结束了。有了小程序之后,用户把带有文章的小程序分享到群里,大家可以实时讨论、协作笔记,这就相当于一群人基于一篇文章形成了临时的讨论组。“通过小程序,我们可以创造一些用户喜欢的交互方式。” 范怀宇说。
小程序正式公测之后,轻芒想回到做工具的这件事上来。除了自己在往前跑,轻芒还开放了一个为内容创业者和媒体提供小程序的服务,目前提交申请并在微信群中的需求方超过了 200 家。
“我们的方法是希望提供一个配置文件,而不是真的一个个帮他们做。我们想的方案可能有点像 WordPress,用户不需要懂代码可以手把手的做出一个东西来,“范怀宇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我们提供一个可配置的能力,让别人配出不同的东西。”
可以说,小程序是一个被轻芒提到了战略层面的项目。
轻芒生活目前只在 iOS 上有产品,并没有安卓版本。在他们看来,小程序的优先级与两个客户端相当,毕竟微信是一个跨系统的平台。而原本要在 iOS 端上尝试推出的笔记交互功能被搁置,团队的开发力量都调整到了小程序上来。
尽管在张小龙的发言后,他们清楚的认知到这个没有入口也留不住用户的产品拿不到所谓的流量红利。但 “让所有人都重新回到一个跑道”,范怀宇觉得靠产品能力说话对于创业公司来讲是件好事。
在他放在知乎相关问题下面的回答中,也认为小程序是微信 “排除杂念,统一思想” 的产物,把 H5 那些乱七八糟的导流、病毒式传播、刷榜和小广告全部限制清楚,标准只有对用户的价值如何。
早在豌豆荚的时代,范怀宇就思考过为其他内容公司做 App 的事情。但经过一两个月的调研后他们的结论是不靠谱,“对于内容型的产品来说,App 像是个包裹得太紧的盒子,” 范怀宇说,“你想看一篇好文章,还需要打开 App Store,下载应用,再打开,这个分发方式本身就是不合适的。”
因此,有趣的是,在这个原先就是做应用商店的团队看来,微信这一次不做入口也不做 App Store 的方式是视野更先进的产物,在某些场景中,“应用分发” 的概念已经过时了。
与此同时,另一家公司却专门为小程序做了一个 “应用商店”。
在讲解小程序的公开课上,张小龙曾明确表示,微信不会做小程序商店,小程序在微信里也没有入口。
“微信不做分发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微信一直强调去中心化,微信做分发会有自己的顾虑,但市场需要一个分发的角色。” 爱范儿旗下应用推荐媒体 AppSo 负责人崇旭认为,对于用户来说,“选择” 和 “自主发现” 成本比较高,而将小程序分享到群的这种社交推荐方式,非常依赖用户社交圈子的质量。
内测后的第三天,AppSo 的小程序商店 “知晓程序” 完成了开发雏形,并在微信公开课当天正式上线。
知晓程序有 PC 端和移动端,与 App Store 和安卓应用市场的陈列方式类似,针对每一个小程序,小程序商店都有相应的介绍,同时可以调出二维码,进入相应的小程序。根据崇旭的介绍,目前入驻商店的小程序有上百款,包括美的、春秋航空等传统行业公司,网易、去哪儿、飞常准等互联网公司,还有一些独立开发者的作品。
刘智聪认为,小程序商店是典型的生态玩法。“就像在 PC 时代,即便有了搜索引擎,好 123 也有广大的用户基础。”
可以说,爱范儿的每一步都踩着微信公布小程序下一步动作的节点。
在小程序还没有正式开放前,爱范儿已经搭建起了围绕小程序的服务矩阵。公众号知晓程序提供小程序资讯报道,小程序商店连接小程序、开发者和用户,同时,“知晓云” 项目即将上线,为企业提供小程序行业解决方案。
“微信公众号有多成功,微信小程序就有多成功。微信小程序是一个比微信公众平台更大的生态机会。” 爱范儿创始人王伟兴说。
从 2016 年初应用号的消息出来时,朝夕日历创始人程昊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其的关注。当时,张小龙公开表示拆分出来的服务号没有提供更好的服务,有消息称服务号可能会像公众号一样折叠。
作为一款日程产品,朝夕日历的方向并不是一个特别热的方向,对于这种方向的 App 来说,拉新、促活以及变现都很难。但日程产品带有社交属性,朝夕日历的服务号在微信生态里生存得不错。“现在服务号是在首页列表展示,如果折叠,对我们的影响会很大。” 程昊说。
小程序的出现,是一个新的契机。9 月 21 日晚上 10 点左右,程昊正在加班,突然朝夕日历的服务号收到一个提醒——小程序内测邀请函。“我立即意识到小程序就是应用号。”
当晚,程昊一边研究小程序文档,一边快速写了个东西出来,放上一些简单的小功能。“当时小程序的体验跟 App 差不多,然后我就立刻着手准备小程序。” 直到第二天程昊才知道,内测名单只有 200 个。
朝夕日历团队一共十个人,负责安卓端、iOS 端、服务号、H5 和 PC 端的产品。原本只有一个工程师先探路尝试小程序,现在公司里五个技术人员都在做小程序。
“迭代,提交审核,打回,修改,再提交审核。” 内测后的两个月里,这个过程朝夕日历团队经历了几十次。
除了审核严格,小程序接口的不断更新,也在要求团队不停地调整开发。程昊介绍说:“小程序实际上有很多接口,有一些原本是开放的,但是现在都关掉了,分享的接口也是最近才支持。”
不确定性依然有很多。
为了规避规则变动的风险,朝夕日历团队将 App 上的功能拆分成了五个小程序,来匹配不同的场景。
“如果只做一个小程序,突然的规则变动可能会让你无法应对。” 程昊说:“小程序还没有正式开放,很多东西依然看不清。这段时间,我们无法验证什么是坑,什么不是坑。好多坑在那,有些底下是金子,有些没准是刀子。”
没错,机会在前面,但不确定也意味着有坑。
并不是所有创业公司都卯足了力气去抓这个机会——尤其是那些在流量、知名度、或者业务方面已经有影响力的公司。在他们看来,在种种限制之下,这个新机会显得并没有那么诱人。
对于小程序的判断,新世相团队一度陷入僵局。
得知朋友有内测资格,新世相联合创始人杨远骋第二天就赶到朋友的公司,去看小程序在机器上跑起来的样子。但从小程序被破解开始,一直到公测,中间一个多月的时间,新世相都没有想明白该拿小程序来做什么。
“做一个 App 和做一个小程序对于我们做内容的来说是一样的,它们对阅读体验的提升有限,却会把你的用户分流。” 杨远骋说,从目前公布的小程序传播方式来看,微信没有打算给创业者流量机会,这显然限制了内容创业者的想象。
这个策划过 “逃离北上广”“丢书大作战” 并拥有百万量级粉丝数量的公众号还是想继续留住自己的用户。在杨远骋看来,App 可以对用户发推送,可以在启动页加广告,甚至微信公众号也有关注的功能,但小程序的用户并不属于小程序的开发者。
直到公测之后,新世相才定好方向,尝试开发了三个小程序,其中一个还是照搬已经在运营的一个 H5 产品。在 1 月 9 日零点之前,新世相并没有如往常一般推送文章。杨远骋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这个团队在当天将正式发布自己的小程序产品 “感恩笔记本”——一个鼓励用户每天记录自己感谢的人和事情的工具。
对第一个小程序产品的效果,新世相没有定目标,“在发布第一天我们刷一个存在感好了。”
相对于其他创业者,新世相对于小程序的态度比较谨慎。杨远骋认为,即便做成了一个大用户量的小程序,现阶段看来,离商业价值还是很远。
“先练练手,到时候想到什么就可以更快地启动。” 杨远骋说。
但更多的创业者还是对此寄予了厚望。
“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它可能没有移动互联网这么大,但一定是目前最大的。” 程昊说。
程昊认为,从不支持长按扫码进入小程序这一点看,这是一场公平的竞赛。“微信封死了小程序任何线上导流的方式。如果微信支持长按扫码,一个有千万关注的大号,发一篇文章引导扫码,这个小程序立马就可以起来。” 与订阅号、服务号通过一场营销很快能起来不同,小程序需要产品足够好,抓住了用户的使用场景,才能逐步做起来。
“App 已经在走下坡路,现在微信给了我们一个契机。虽然小程序的实现路径到底怎么样,具体还不清楚,只要多一条实现路径,我们就要去尝试。” 程昊说。
在刘智聪看来,小程序已经不仅仅是影响微信生态,而是影响移动互联网生态。“与 PC 时代相比,移动互联网的生态是畸形的。”
PC 时代有专门解决长尾需求的路径,通过搜索引擎,用户可以被带到互联网上的每一个角落。但这个逻辑没办法复制到应用市场。因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人都必须抢入口。“入口的马太效应非常明显,小团队根本没有活路,这样的生态是非常危险的。” 刘智聪说。
小程序已经上线了,很难说,拥有 8.5 亿用户的微信推出的这个功能,究竟牵动了多少人。
但对于创业者来说,小程序无疑给所有人画出了一张新饼。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乌鸦小编 发表于 2017-1-9 19:24 | 只看该作者
[blockquote]小程序生态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场景增量、生态准则、收益补充。在这三点上,即使我们有部分存疑,仍有理由看好它。
[/blockquote]终于到了小程序正式发布的日子,朋友圈里不出所料刷得欢天喜地。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此之前它尚未面世,咱们更多的是臆想、猜测;可在这之后,咱们每个人都可以用一用,截个图,让事实说话,检验小程序这个生态,究竟靠不靠谱,能不能成。
可是,若只是猛的来一波上手体验、截图,感叹一下好棒啊,那跟吃瓜群众有啥区别?或许我们可以用更全面的视角,来分析小程序的生态,趋势向好向坏,是成是败?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点思考,若有偏颇大家多多包涵指正。知道大家没耐心,直接说结论。
小程序生态的成败,取决于:
    [li]生态是否有基础?这一层的核心是看 场景增量[/li][li]生态是否可进化?这一层的核心是看 生态准则[/li][li]生态是否可持续?这一层的核心是看 收益补充[/li]
这么说未免有些抽象,咱们类比来看会好理解些:小程序生态的搭建和发展,就像咱们要造一片大森林。首先我们需要“有基础”,即大片适合植树的土地,让我们能植下一棵棵树苗;其次我们希望它们不仅仅是树苗,而是能茁壮成长,甚至演变出更多能力,如抗虫害,这是“可进化”;最后,我们希望整个森林,不管是花草树木,还是新加入的各种动物,都能获取能量,自洽发展,几乎无需人工干预,这是“可持续”。
对应到小程序生态,其实就是:
    [li]是否有基础:基本的用户价值是否成立,相对于公众号/app,价值增量是否足够?[/li][li]是否可进化:参与其中的各种开发者、中间商,是否有良好的生存空间/秩序,去成长、裂变?[/li][li]是否可持续:整个生态是否有反哺的能力,企业不是纯投入,而是能持续获得收入回血?[/li]
到这里,我们基本了解了整个检验的视角。但它其实是“正确的废话”——稍微有点常识的推导,都能得出类似的结论。想让整个分析更有价值,我们必须往下挖一层:“有基础”核心看什么?“可进化”呢?“可持续”呢?


有基础,核心看增量场景是否足够

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没有用户价值,则枉谈基础。但摆在小程序面前的,已经不是“是否有价值”这么简单了,而是“价值是否能超过公众号/app”。即相对于现有的产品形态,它是否有足够的增量价值?
对之前发布会有关注的同学,大概都可知,官方认为小程序的增量价值,主要是
    [li]更纯粹:服务就是服务,你要使用,不用非得先关注/下载,忍受后续的营销侵扰和空间占用;[/li][li]更流畅:加载、呈现、交互,都优于网站、h5的原始体验,甚至因为账号体系完备,注册登录比app还流畅;[/li][li]更易得:想用的时候,线上有入口,线下也多场景,工具触手可及。[/li]
前两点,看产品形态定义和实际成品,基本上都没什么问题。可至于第三点,我认为是没那么笃定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一点的成立,不完全依赖于产品形态本身,更多的是发布后的运营——我们能否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看到比较可观、合理的增量场景,起码看到点“触手可及”的苗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为,小程序相对于公众号/app,是可以切实渗透到更多场景的,它的增量价值足够为一个全新的生态拿下足够的地盘,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我才说,“有基础”是否成立,核心看增量场景是否足够。虽然我怀疑,但仍看好,因为理论上讲,小程序之于公众号/app,增量场景至少包括三大类:


协作场景

假设我们现在有个表格,要某个微信群里几个人一起填写,有哪些解决方案?丢一个google docs链接,让这些人翻墙,再点击去填写?找个石墨协作不用翻墙吧,大家又都不熟悉怎么用,你要教一遍;或者让这些人都下个钉钉,在钉钉里建群,拉人/审核通过,再搞事情?黄花菜都凉了……所以当下的产品形态,要做好协作场景,尤其是微信内的协作场景,是比较难的,要么缺用户认知,要么受地域/产品互通限制。
而小程序的三个特性让它在处理这种场景时优势明显:
    [li]基于微信框架,闭环体验畅通无阻[/li][li]协作人天然在群,无需迁移[/li][li]可以分享小程序内页,直接定位,减少协作教育成本[/li]
更有想象空间的是,协作场景可不仅仅办公领域有,生活、社交领域同样存在。比如,同事出来团建,是不是可以有一个微信群,大家在里面完成签到、录身份证信息、配对合住房间、斗图、晒照等任务?一个线下沙龙的微信群,大家是不是可以在里面共享名片,关键词自动匹配,撮合业务最接近的几个人,会后深度交流?这些不都是一种协作吗?你手机里微信的群,最不缺的恰恰是这种生活、社交群,你说这场景多不多?实际上,好几个官方插件,都是特别好的”协作小程序“——AA收款、共享位置、微信红包。


长时场景

如果有件事情你需要在微信里长时间处理,比如检查同事发来的PPT,阅读某篇深度文章,这时候微信消息突然响个不停,可能是妹子单聊你,可能是工作群被@了,也可能是老板发红包炸群了,这时候你要不要切出去?不切吧,可能错过几个亿;切出去吧,你可能发现只是微商账号拉了个群发广告,回来还得再一步步点。
这种长时场景,其实是微信里一直没处理得太好的点。究其原因,微信本身只是一个进程,天然就缺乏多开窗口的特性,这是操作系统该干的活。但其实微信里早有不错的解决方案:QQ音乐、微信连wifi,在聊天窗口置顶,随心切换。

这个方案一直没有铺给公众号、文件预览用,是非常可惜的事情。但现在小程序来了,全量标配这个功能,多少长时场景要焕发活力?听电台、看视频、读文章……只不过现在小程序只支持一个置顶位,窗口多开的方案也许更晚些才会到来。



互联场景

在公众号/app形态下,我们很少看到特别好的互联场景,用得最多的,莫过于公众号的粗暴互推,和app的分享跳转。但在小程序里,这种场景的想象空间被放大了。为什么?因为随着小程序的入口走向线下,二维码铺设越来越全,我们可以期待其衍生出千丝万缕的互联。比如 物理关系上的互联:在我的电视上可以扫出一个小米盒子小程序,挑选该播哪个视频;比如 行为逻辑上的互联:做完医院的检查,诊室门口就可以扫出来一个邮寄报告单的小程序,填完还可以呼起滴滴打车小程序,问你是不是要回家了;比如 地理位置上的互联:也就是张小龙在发布会上说的“附近小程序”了,这时候甚至不用触手,只要够近,就可及。
这些增量场景如此之多,肯定有些开发者已经想到,甚至做出来了。在众包的智慧下,小程序 “更易得” 这个增量价值,或许不用多久,我们就可以将其证实。也正因为此,小程序生态可以不同于chrome app、百度直达号,将“有基础”提前坐实。


可进化,核心看生态准则是否开放、清晰、稳定

听说过进化论的我们都知道,一个物种要进化,首先要有起码的生存空间/时间,在这其中不停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冲击,在错误(基因突变)中学习,最终得到改良结果,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而一个生态要进化,则是让这样的物种越来越丰富,且彼此共生、制衡,在保持多样性的情况下动态平衡。
小程序的生态如何进化呢?一样的道理,我们希望看到这里卷入越来越多的角色,有各个领域的大小企业,有专做小程序外包的,有做小程序数据分析的,还有做小程序应用商店的,有刷小程序访问量的,帮你把二维码贴满各大电线杆的……这些角色表面上会有好坏正邪,实际上都是小程序生态演进的推动力。我们希望微信团队在审慎控制节奏的情况下,仍然能给“非标角色”必要的生存空间、改良时间,这样整个生态才会有更多可能性和生命力。
[blockquote]《失控》里的“顶级群落”对这种生态有过类似描述:“在某一区域,所有生态混合体趋于转替,直到它们达到一种成熟、终极、稳定的和谐……互相支撑中驻留着某种具有整体性而且富有生命力的东西。”
[/blockquote]这即是我所认为的 生态准则大前提:给空间,给可能。这样的空间我想会有很多,压根都不用担心。比如小程序二维码能不能被长按扫描?一开始是可以的,后来似乎是发现线上商店的存在,直接把这个途径封了,要求必须直接扫码才能打开(扫相册二维码也不行),切断其线上导流可能。

但商店仍然有其空间,引导用户电脑打开,手机来扫,一样走通了,只不过曲折了些。同样的,官方说不能分享到朋友圈,但不妨碍你在朋友圈里吆喝自己小程序的名字吧?官方说不能小程序互推,可怎么着也很难检测你在文章里夹私货,顺带提一句吧?
但生态的准则仍有一点需要强调,即 清晰、稳定。在自然界的学习中,我们都知道一个清晰、稳定的外界反馈,有利于认知的形成,比如教狗狗站立,那就在它站立的时候给它奖赏,躺着不行坐着不行(清晰),奖赏也不会突然改变(稳定)。对于小程序生态,什么是值得鼓励的,什么是坚决不行的,什么是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这些界限不管是不是白纸黑字落下来,至少我们希望它是清晰可推断的,也是不轻易调整的,这样我们才不会无所适从。
综上,小程序的生态是否可进化,关键看生态准则的开放度、清晰度和稳定度。而纵观微信团队运营朋友圈、公众号的历史表现,这一点是坚决看好。


可持续,核心看收益补充是否补回新增成本

一个有基础、可进化的生态环境,大概率是向好的。但是否可持续,仍需看其中的核心角色存活情况,是否生存艰辛,苦苦维系。对于小程序生态,这个核心角色就是提供小程序服务的企业。他们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开发、运营小程序,输出服务价值,总不能找不到回报吧?这样谁还能持续坚持投入呢?哪怕是有心,其实也无力。
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要大家找到商业模式嘛,这个大家在服务号时代早就做过啦:要么toC收费,比如在服务号里开微商城,卖货赚差价;要么toB收费,比如公众号的“流量主”,把积累的用户往金主那引,卖猪仔,一只多少钱。这些模式如果在当时跑得通,到小程序这里也一样,有什么好担心的?
真不一样。这一次企业们投入的不仅仅是人力物力财力,还有用户的“流失”成本。小程序的规则下,用户使用服务可以不关注/下载,用完即走。这意味着,为了节省手机空间,为了避免营销骚扰,大多数人都会将有小程序的,小程序又能满足他需求的app卸载,公众号取关。这样的人有多少,大家可以打开朋友圈,感受下断舍离的欢呼声。
你原本可以push到的用户,现在就像小情人有了脾气,通过微信小程序找你,每次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你想主动找她,还各种受限,要她同意。你都不知道这个用户究竟算不算你的了。我们为了小程序,让渡了一部分用户的控制权,可营销触达的用户数变少了。当你每周推送的微信文章广告,阅读数越来越低,这部分成本更能切实体会到。
所以企业在小程序生态里,实现投入产出平衡的问题,已经不是“寻找/迁移商业模式”了,而是生态反哺的收益增量,是否能抵消自己的成本投入,包括人、财、物、时间、用户。这意味着,开发者们需要点新的收益,弥补营销缺失这个新增成本。
这样的收益补充,我想官方团队肯定思考过,这里简单YY下。在我看来,收益增量无非几个方面:
    [li]买单方的增长。比如c端用户观念的升级,对工具付费的意愿、能力逐步增强,这意味着安心做服务的小程序,哪怕营销能力差点,用户可以掏更多的钱。[/li][li]现有资源的放大。不管是流量,还是能力、激励,比如推送虽然受限制了,但能出现在更明显的地方;比如微信支付商户号,流水返佣的比例有增加。[/li][li]盈利模式的新增。比如在将来是否会有微信会员,用户为“付费小程序”付月租,每月10块钱任选10款,最终企业跟微信分成?[/li]
上面说的其实就是一笔账,你投入更多成本做小程序,增量的回报能否支持你的持续投入?这个答案对每家企业都是不同的。而作为小程序生态呢?大量的企业跑出一些头部的,收益大于投入的,是大概率事件。退一万步来讲,哪怕要平台补贴大家才能活得好,微信也是有可能做到的。说白了就是为了用户体验,为了生态持续,我可以先买单——参考微信提现手续费,垫了多久了。


最后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小程序生态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场景增量、生态准则、收益补充。在这三点上,即使我们有部分存疑,仍有理由看好它。
小程序最美好的前景,我想大概是把微信从社交/支付/媒体工具,带入生活工具的范畴,同时为数以亿计的用户,解放存储空间,解放注意力,提高生产力。但小程序一定不是微信的终点站——几年后,感知周围工具的媒介,可能都不是二维码了;计算的终端,还会是手机吗?
以上整个分析过程是简化的,实际情况更复杂,比如生态准则会影响收益补充的官方决策,收益补充的决策又可能影响场景增量的铺设。但不管如何,这应该是一个有的放矢来体验、评估小程序生态成败的思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认知所限肯定有不少纰漏,欢迎留言交流,我会在一周后整理发出,一起完善想法。

作者:马文的文,微信公众号:marvinsthought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乌鸦小编 发表于 2017-1-9 19:44 | 只看该作者
近日,张小龙在公众面前撩开了蒙在微信小程序上面的层层面纱:小程序没有入口,有限的通知功能,不能分享到朋友圈,可以通过群和聊天进行传播。
小程序很轻,很小,很效率,用完即走,但是笔者看到的,不是小程序对原生APP的替代,不是微信进一步的操作系统化带来的冲击,笔者更加愿意畅想,微信的小程序或许会再一次带来全新的社交形态。


其实微信就是从革新人们的社交开始起步的。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微信诞生之初的样子。微信2011年推出,从1.0至1.3版本,是以免费短信和图片分享作为主打功能的,很快淹没在了众多的社交产品中。而微信真正的第一次爆发来源于2.0版本语音对讲功能的推出。
在此之前,文字是用户碎片化社交的主要内容载体,短信仍然大行其道,2011年中国移动财报披露的短彩信收入仍然高达464.62亿元。微信将语音片段的引入改变的是人们社交的习惯,这种创新迅速获得了市场和用户的认可,赢得了爆发性的增长,用户从百万级迅速增长到了千万级。
后面随之而来的“查看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小视频”以及大家现在已经离不开的“朋友圈”,每一次获得巨大反响的功能升级,立足点都没有离开微信的本质:一款通讯工具。
而现在,小程序的到来,也许隐藏着张小龙再一次改变人们社交形态的野心,只不过,他这次把机会让给了无数小程序的开发者们。
从应用和工具的角度来说,小程序确实可以节约时间和流量,但微信变成了所有的入口,带走了用户活跃和粘性,还获取了更加核心的数据,如果将小程序看做是微信作出的一次试探,原生应用如何看待小程序还存在很多未知因素。
微信小程序无疑是新的机会,但是带来第一波爆发的必定不是工具和应用,而是社交的形态升级和体验创新,这才是下一个风口。
这风口的具体表现暂且称之为:社交程序化。将很多复杂的社交过程,用程序来固化,提高效率,提高信息传递的精度,降低人们的社交成本。
假想一个场景:周末了,想约几个朋友一起去泡温泉,发在群里,响应者寥寥,还涉及到时间、地点、金额等等很多细节,沟通起来很麻烦,而如果扩大信息的传播面,需要多次群发,更加繁琐。假如有个小程序,只用一次设定好相关的内容,然后丢到群里,大家自己响应,自行传播,自动收集费用。一件原本需要很高沟通成本的事情,变得简单了,自动了。
程序化社交适用的场景可能具备以下特征:
    [li]社交过程伴随着大量的信息传递,并且需要多次传递;[/li][li]需要记录整个传播链上各个节点对信息的反馈;[/li][li]传播链上的每个节点都会关注别人的反馈;[/li][li]整个传播过程中涉及的人并不处于同一群体或范围。[/li]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以微信为例,面对同一个群里的成员,做AA收款很容易,但当收款的对象需要跨群,这个场景就变得复杂了,过程就变得不轻松了,可能需要多次沟通和多个步骤,而这种不便可能就是微信留给小程序大显身手的空间。
以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社交软件,带来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巨变,消除了空间的限制,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一定程度打通了社会不同层级之间信息传播的渠道,让底层的声音能够散布出去。同时通过技术的革新,变革着人们交换信息的方式,从简单的图画,到文字、声音、图片、视频,每一次革新都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现在,小程序来了,未来会怎样,值得期待。

作者:候海,武汉长江大数据交易中心
来源:http://www.36dsj.com/archives/74201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乌鸦小编 发表于 2017-1-9 19:49 | 只看该作者
摘要: 从宏观上来看,微信小程序承载的战略意义是补全腾讯帝国的管理半径,加深对微信除社交外,对生活场景的控制和夯实。而从崇尚用户至上的角度,面对纷繁复杂的APP,微信小程序也试图教会用户,如何驯服复杂。




在微信的某个版本,面对大家对微信的质疑,张小龙特地在开屏页加了这么一句话:“如果你说我是错的,你要证明你是对的。”相信面对刚刚上线的小程序,刚讲完微信公开课的张小龙面对外界的赞誉与质疑,想必也会想起当时的这个决定。


如何去看待微信小程序,我曾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暗社交”的观点,对此,我认为张小龙仍然想通过微信主动或不主动地挖掘出新的金矿。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腾讯所有产品序列里微信是最像腾讯的产品,无法100%定义,喜欢剑走偏锋,出其不意给所有对手造成“贯通伤”。


因此,盛赞与质疑,倒也反映了微信小程序的一体两面。从宏观上来看,微信小程序绝对不是一个莫名其妙、异想天开的功能,它承载的战略意义是补全腾讯帝国的管理半径,加深对微信除社交外,对生活场景的控制和夯实。而从崇尚用户至上的角度,面对纷繁复杂的APP,微信小程序也试图教会用户,如何驯服复杂。



微信小程序的答案




从05年马化腾提出要包办中国网民的“在线生活”,腾讯要成为水和电,到近两年的“连接一起”。腾讯依托早期的QQ,之后的网游和接下来的微信,虽走的不顺,却也取得了十足的成功。


但如同吴伯凡当时在《企鹅帝国的半径》里提到的一样,腾讯仍然面对之前的老问题:核心能力是什么?管理半径有多大多强?产品序列能不能形成协同效应?


这个问题在当下腾讯依旧不能完美地回答而抛开QQ,成为“一地封王”的微信,也面对基于这个问题的质疑,即:微信到底是什么?微信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微信里所有的功能如何自身完成整合,成为比现在还要强的“超级武器”。


微信433天用户过亿的社交价值,帮助腾讯实现移动互联网的突围是一个答案。创新地开发出公众号体系,冲击传统媒体和舆论环境也是一个答案。那么“微信小程序”是怎样一个答案呢?除了打通线上线下,挖掘潜藏的暗社交,为什么他在这个时间点上线?他的意义何在?

[blockquote]


回归理性的数字,从近年腾讯的财报来看,在11年-12年,腾讯互联网增值服务从230.428亿元越至319.952亿元,13年随着智能机的兴起,这项收入又迎来了小爆发达到449.85亿元,不过13年之后,由于电商业务剥离和重组,这部分收入回归到200亿左右的水平,14年-16年,随着手游收入的爆发,增值服务也随之进入不温不火的平稳发展期。

[/blockquote]


但腾讯的核心业务的增长,更像是“原地踏步”,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是,它“踏步”的地方,经常会被“踏平”。而核心的产品QQ,14年QQ月活为8.15亿, 15年则为8.53亿,增长幅度并不是特别大,除了奥运AR传火炬貌似带了一波节奏,但QQ目前却只能归结为一款好的即时通信产品。


马化腾曾一度希望依托QQ实现拍拍网的异军突起,并为腾讯地图导流,通过周边生活实现“连接一切”的愿景。乃至“QQ公众号”上线希望通过侧面出击,重新掌控属于腾讯的年轻用户。但都乏善可陈。


所以,如何在“应用娱乐化”、“应用驱动向用户和服务驱动”过程中,在占据现有疆土的基础上,实现管理半径的实质控制的大任,无疑只能落在微信身上。而在交出社交价值、公众号等一系列漂亮答卷后,微信小程序所承载的意义似乎也不比以往小。


至少,在QQ用户仍然低龄化,自身突破吃紧,微信年轻用户流失,微信早前服务号和“钱包”页面提供“腾讯服务”和“第三方服务”不那么顺畅的情况(频度不高、不易使用且与核心功能冲突),微信小程序至少需要交出两个战略性的答案——年轻用户向微信转移和对生活服务管理半径的夯实。

[blockquote]


根据Resourse 2015年8月的《中国移动社群生态报告》显示,QQ空间、QQ、微信、贴吧、微博这5款产品,对95后而言他们的吸引力排序是“QQ>QQ空间>贴吧”。

[/blockquote]


95后是真正意义上的90后,也是未来的消费主力军已经是普遍共识。而微信在针对年轻群体上,始终存在迷思。

[blockquote]


蚂蚁金服早前公布了一则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90后移动支付占比近92%。中国大学生在支付宝上的人均支付金额(含转账、网购消费、发红包、理财等数据)约为40839元,较2015年增长97%。

[/blockquote]


虽然微信支付没有公布相关数据,但直观来说,支付宝作为专业的支付工具更为年轻人所接受,而在滴滴、美团、糯米的使用场景下,跳转无疑都指向银行卡或支付宝,微信支付在支付选项上稍显弱势。


21天造就一种习惯,如何让年轻用户向微信转移,并培养他们的支付习惯,并不是之前的春节红包能引导的(这或许是为什么在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说不做春节红包运营的原因)。


不过,微信小程序虽然是个功能,但仍然是具备杀手级应用的潜质的。犹记得07年刚过完23岁生日的扎克伯格在旧金山的“F8开放者大会”上喊道:“携起手来,让我们掀起一场运动”。FB宣布向所有开发者开放应用程序接口(API)。这让FB在09年用户猛增到3亿,得以成功崛起。


《Facebook效应》一书中谈到,这为扎克伯格卸下了一些负担,不必面面俱到。


一个亿级平台的开放,对创业者和开发者来说都是喜讯,而从“年轻一代”向微信转移的一端,小程序试图抓住90后的敢于尝试新事物的创业领袖,以此引导他们的从属用户快速进驻,快速培养他们的使用习惯。此举也颇可以看到当时QQ空间接入“开心农场”成为一时现象的影子。(当然,微信小程序不做游戏。)


从线上带动线下,再由线下驱动线上,实现场景的互补。不必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去打,也为腾讯卸下了不少负担。这貌似是一个答案。


而从另一个答案来看。虽然腾讯2011年之后通过资本的途径,完成对京东、滴滴、新美大的投资,实现了生活服务的布局,但对生活服务的控制,腾讯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微信的社交价值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工具,但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在生活服务冗长的竞争名单上,腾讯不可能一家一家去死磕,只能通过某种“垄断”迂回包抄,让这些生活服务平台忠实地拥护在腾讯的大旗之下。


小程序是这样一个答案。比之前“钱包”的功能页签更直白,它要的就是对生活服务的控制。先不管未来APP如何与之博弈,但微信俨然成为时代的代名词,要跟上时代,就是跟上微信,中国的任何企业都必须考虑这么一个问题:“我和微信的关系?”


这就是现实,也是微信团队高维打低维的聪明之处。当然,小程序也存在页面切换导致场景断层的情况,但这个答案如何续写,我们能做的,要么是参与进去,要么也只能拭目以待。


至此,微信小程序不那么圆满地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如何走向未来的两个姿势。而如何用这两种姿势实现腾讯产品序列和外部的“战略性关联”会变得更为有趣。



复杂即简单




无疑,微信小程序又为庞大的微信功能体系加入了一个重要的功能。而我们必然被“绑架”其中,但从产品设计的角度看,微信小程序的心理出发点是告诉大家要驯服复杂,而非在复杂中失控。


APP太多,手机每年的出货量就那么多,天花板终会到顶。面对种类繁多的APP,除了常用的几类,大部分我们几乎都不知道是删是留。这也让微信小程序的拥护者提出了功能主义的论断:“终于可以卸载那些不常用的APP了。”


苹果前首席科学家,特斯勒认为系统的复杂性的总量是一个恒量,当你使人的互动行为更简单,那么隐藏在幕后的复杂性就增加了。把系统的一部分变得简单,那么剩下的部分就会变得更加复杂。使用户用起来更容易,意味着增加设计师和工程师的难度。


这对微信小程序的工程师来说一个管理复杂的考验,而对用户来说则是如何驯服复杂的培养。一个机器有数十个按键,却能高效运转,这样的设备很多——计算机、电脑、手机均是。


面对现实世界的复杂(对于我们来说是林林总总的APP),微信小程序就好比是计算器,复杂即简单,1+1终归会有等于2的功能,或即用即走(计算器在这点上可谓做到了极致)。


此前的大部分APP或我们使用过的某种功能,都有曲解反向含义的逻辑错误,即:



    [li]用户需要更多功能→设备性能需要提升(堆砌插件或硬件)[/li]

    [li]用户希望产品更加简单→增加可用性(按键增多、交互增多)[/li]




但实际上,这样的逻辑只是单向的,如同:今天天晴→今天不会下雨。下雨并无法推演出今天必然天晴。


小程序的逻辑则是,用户希望简单↔小程序不希望复杂。


就实际体验来说,除了分享展示效果和切换有待改进,小程序算是在复杂中找到了简单。这也是我们想要的。所以,承认现实世界的复杂,并引导用户驯服复杂,微信小程序的出现更别有一番风味。



终局是什么?




小程序的终局是什么?世界是开放自由的,所有一切仍有待于将来,而且永远如此。在赞誉和批评下,小程序交出两个答案并让复杂成为简单后,不妨让我们拭目以待!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信息黑洞 发表于 2017-1-12 22:26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说互联网是一个江湖,那么地位高的人就有号令天下的能力。


有8亿活跃用户的微信,就是移动互联网江湖里的大哥大,所以小程序一祭出,移动互联网行业炸开锅一点都不奇怪。只不过,行业里雾里看花的多,那些吆喝着干掉APP的论调,并没有太多的参考性。其实更应该关注小程序背后的技术、产品逻辑,以及小程序所带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发展理念。


庆幸的是,小程序刷屏数日后,终于能看到一些干货了。其中不少人开始关注谷歌一直在低调布局的PWA的移动互联网Web标准。


那么,这与微信小程序究竟有什么关系呢?不了解PWA的人可能会蒙圈,其实两者间虽然不是一个门派,但确实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还多少存在“相爱相杀”的感觉。之所以说小程序可能并没有那么美,可能会引发“螳螂捕蝉(微信小程序),黄雀在后(谷歌的Web布局)”的一幕,也是源于此。




吐槽下小程序,可能并没有那么完美



这段时间,小程序的优势已经被表述得很清楚了,无需下载和卸载,即搜即用,用完就走,微信提供导流入口等。但也有不少“拧巴”的成份存在,比如为了避免给微信原有社交生态造成干扰,小程序明显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不允许转载到朋友圈,只能定向到好友或微信群,不设常规入口,不提供模糊式的泛需求搜索。


这些条条框框让小程序一开始就颇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用扭扭捏捏来形容,可能更恰当。


在唱多的声音和给人纠结的感觉之外,这里我们更想吐槽一下小程序的一些弊端。


一是,小程序虽然提供了开放的开发套件和运行环境,解决了Web应用在移动互联网上存在的不同设备、不同浏览器展现上的兼容问题,但其本身是在封闭的微信APP里产生的Web形态的程序,注定了会是一个“一家言”的体系,难免会有诸多的限制,不能通过自由的链接来实现开放性。


之前微信屏蔽淘宝链接、封杀Uber、虾米音乐被关闭分享通道等就证明了这一点。一旦小程序故伎重演,你怎么办?


二是,小程序不会替代APP,最多仅仅是应用生态的一个补充。所以我们看到京东商城等首批上线的小程序,基本上都是阉割版,他们依然会把注意力放到原生APP上,尤其对高频应用和入口级的平台来说,小程序短期依然是打酱油或引流、试用的角色,叫Widget可能更准确。


不过对一些低频应用来说,APP的开发和运营门槛本身就太重,小程序会是他们的一个新选择,但能走多远谁也不知道,大都抱着且行且珍惜的态度。


三是,小程序提倡去中心化,就像张小龙说的,小程序就静静的躺在那里,用户需要,过来用一下,不需要,就走了。既然不提供入口,不支持模糊搜索,不提供应用商店的容器,还不让转发分享朋友圈。试想,这一定是一个运营难度超级大的模式,封杀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四是,小程序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需要审核通过才能上架,且不支持个人开发者,这会是后期小程序体量和规模化的最大障碍。当然,张小龙向来以谨慎出名,也可能是短期的政策,未来不排除会改变这一规则。但松绑前,暂时还看不到小程序会遍地开花的迹象。


总体上说,小程序嫁接了开放互联网的部分功能和理念,却被封装进封闭的微信体系里,虽说能调用微信天然具备的社交链、支付等能力,但实质上是对支撑互联网发展多年的开放Web理念的一种背叛。所以小程序刚推出,一些主张开放特征的Web开发者群体是颇有微词的。




传言谷歌、百度联手推PWA?可能性相当大!



这两天,也有一种说法相当犀利和一针见血——小程序推出来后,可能会上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一幕,背后的黄雀可能是谷歌、百度,也或者是曾在移动web的用户体验和设备兼容性上投入很大,却中途投诚APP的Facebook。


后者曾尝试在一个APP外壳里装入HTML5的内容,走HTML APP的路线,以当下份额最大的JavaScript界面库React为例,就是由Facebook出品的。只不过,那时HTML的体验和性能很糟糕,根本无法与Native App对抗,当如今情况却不一样了。


其实,对PC Web形态和HTML5有深入了解的人可能感觉小程序似曾相识,之前轻应用的Web APP曾火爆一时,全球知名的浏览器厂商都试图在Web象限上找到替代APP的技术方案。


PWA就是谷歌在2016年初推出的渐进式Web应用的标准,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解决了移动Web应用上不具备离线能力、不能提供桌面便捷入口和不能实现消息推送功能这三大问题,同时继承了PC Web网页的开放性,可以通过浏览器或搜索的方式来索引信息、服务,不管是可链接性,还是流量的分配机制,都是奔着打造开放生态的方向去的。


不只是Facebook和谷歌,百度在HTML的Web APP技术上同样试水多年。因为百度最期待Web理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重生,这样,搜索的那一套体系就会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所以说,这两天冒出谷歌、百度明年联手推PWA技术的消息,真实性是非常之大的。


这里还可以插个消息,从去年底开始,百度一直在联盟体系内推一款MIP移动网页加速器,包括MIP-HTML规范、MIP-JS运行环境以及MIP-Cache页面缓存系统等,用以解决网页打开慢导致PV损失的问题。


据透露,百度不仅投入了搜索部门相当的技术力量,还说服更多的站长和大型网站迁移到这套移动网页开放技术标准上来。如今看,MIP与PWA在理念上异曲同工,更像是导入PWA技术前的热身运动。


顺着这个逻辑预测下,一不小心,小程序很容易成前面捕蝉的螳螂,承担了教育市场和用户的作用。一方面,由于小程序有天然的缺陷性,夹带了太多私货,很容易让外界产生“垄断”的不安全感,担心会在后期的开发、运营、推广等政策上设置诸多限制。


另一方面,用了几年的时间,如今HMTL APP的用户体验和设备、浏览器兼容问题大部分已经解决了。所以小程序的命运变数比较大,结果很可能会被提倡开放web理念的谷歌、Facebook、百度等黄雀们抄了后路。




互联网的Web理念将回归,链接式的移动形态才代表未来



实际上,各大互联网巨头在大的趋势上的隐形较量始终未停止过。因为互联网前端应用形态上的演进是必然的,只是周期不同而已。这种变化不仅关乎到用户体验,还往往会引发大的震荡,甚至是改朝换代。物极必反的道理即如此。


小程序之所以受关注,谷歌、Facebook、百度等巨头不断在web的路上去试错,恰恰是因为对APP所带来的弊端有目共睹,虽然APP时代造就了苹果的应用商店帝国和成熟的平台生态,也培育出了一大批的助手类应用分发平台,但APP已经过了最辉煌的时代,这是一个事实。


开发门槛高,推广难度大,信息孤岛现象日益凸显,头部应用几乎垄断了市场。这些现象的出现,既不利于市场未来的发展,又与互联网的开放、自由、低阻尼的链路式理念背道而驰。


于是乎,互联网业界对Web和URL回归的呼声就变得越来越高了。虽然谷歌的PWA标准还不成熟,移动端依然是APP的天下,但谁又敢保证,当年苹果所开创的APP生态取代PC主流的web模式的一幕不会重演?


而且,不管是浏览器或搜索入口,还是火了好几年的APP入口大战,本质上都是一个与用户对接和交互的形式。


多年来,这个形式一直在持续升级、变化,未来可能是语音交互或其他人工智能形式,Facebook推广人工智能助理Jarvis,苹果的siri、微软的语音助手Cortana持续走向成熟,百度押宝人工智能并大力推广度秘,不断丰富应用场景,所有这些都可以理解成APP或Web的“变种”,未来会不会是一个聊天bot控制应用的时代?也并非不可能。


所以说,我们没必要对小程序过度膜拜,短期也不要否定APP的未来,只需要了解清楚本质的东西就够了。


用一位技术大牛的话来讲,作为开发者,可以保持更开放的心态,考虑到足够的弹性和扩展性,做好后端API与前端展现的分离架构,如此的话,不管是小程序、PWA还是其他什么入口形态,针对表现层的不同,都可以应对自如,快速上马。


如果非要谈及未来,从互联网发展的规律来看,封闭可以统治一时,未来依然会是开放的趋势,Web的链接可能从来没过时,只不过需要唤醒而已。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jimmy 发表于 2017-8-4 10:44 | 只看该作者
[s:218]  [s:218]  [s:218]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无需安装,微信扫码体验乌鸦部落移动端

关闭

乌鸦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