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技术人员、营销人员、运营人员来说,什么样的创业型公司值得加入
乌鸦小编 发表于:2014-12-30 14:30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213
重点是团队,项目,领导人和资金。

设置一组「这家创业公司是否值得加入」的过滤条件:

1)团队。这是不是一群你一直在寻找的人?你是否喜欢这帮家伙(起码在直觉上)?想像一下以后你每天都会和他们在一起工作,吃饭,晚上加班还可能会分享一张沙发睡觉。这可不是可以装得出来的,成熟的公司往往会有成型的公司制度,而创业公司则几乎没有这套东西,所以大家在做事方式上是否有相似的习惯,你们在性格上是否可以相互包容和鼓励,这会直接决定你到底是否能和大家呆在一起。

判断团队是否和你合拍的方法,是多创造接触的机会。主动和他们一起午餐和晚餐,饭桌上的话题一般比较轻松,你也有机会和每个人都有接触的机会,尝试抛出一些关于创业的问题,悉心听听他们的看法,如果你们很快就进入了垃圾时间──互相不认同,无话可谈,那你就直接撤了。邀请对方的 Tech Leader 一起参加技术聚会也是个好方法,你们可以在会后获得思想碰撞的机会。

2)项目。这是不是一件你自己也想做的事?创业团队的成员很少会认为自己是在选择一份工作,他们都认为这是一项事业,他们愿意放弃之前工作,放弃更多的业余时间,决定排除万难来把这件事做成。换句话说,这对你也不应该只是一份工作,你要认同这份事业,否则你的热情会像火柴一样迅速熄灭。

3)领导人。他是否有坚韧不拔的性格并做事专注,你可以问问 founder 或 co-founder 之前做过什么,犯过什么错误,取得过哪些成绩。他应该对你敞开心扉,而不是遮遮掩掩。另外, 他必须足够强大,他可以找到各种办法打消你的顾虑,并保持事情的推进。

4)资金。搞清楚项目的资金来源,创始人自己出钱和天使投资人出钱是截然不同的情况,这会导致创业团队心态上的差异。很多顶着光环的创业项目最后遭遇滑铁卢,「花的不是自己的钱」的心态多半是一个重要的失败原因。你可以打听一下他们是如何花钱的,并在心里评估一下自己是否接受。

补充一点,在搞清楚团队、项目、领导人和资金的同时,也同样要搞清楚你自己内心的想法,你要的一份工作,还是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你是否愿意承担风险,也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知道,如果你是要一份工作,那就尽量不要去创业公司,起码尽量不要去初创期的创业公司。我见过有刚毕业的学生给创业公司的回信上写「我不排斥创业公司,但我想再等等其它公司的 offer」。知道吗,套用相似标准来对创业公司和成熟公司进行比较是根本没意义的,你把创业公司当成了小公司,那创业公司也不可能把你当成可以信任的伙伴。
部落的亲们,你们怎么看?
本页内容由网友自行在乌鸦部落发布,本站仅提供帖文、图片存储空间服务,帖文(图片)发布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帖文(图片)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站对帖文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jimmy 发表于 2014-12-30 15:29 | 只看该作者
(转)时不时冒出创业的冲动,想去做个屌爆的产品?
创业公司忽悠你加入,说的是天花乱坠,到底真靠谱假靠谱?
身边那么多创业机会,每个都在王婆卖瓜,大部分还不是没多久就挂?

创业成功,谁也不会觉得是件容易的事,神马天时地利人和都是后人的标榜附会,腾讯百度当年都是九死一生,咱也就别拍着胸脯吹牛了。创业项目是否靠谱,除了很重要的时机和运气等非人为因素,主要还是看团队和产品,而团队这件事涉及到人,又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做出判断的,最常见的也不过看看对方的背景,但这只能从侧面说明部分问题;但产品不同,产品除了本身就决定着未来的方向,又能很好的反映团队思维方式、能力是否完备、执行水准如何等多方面,就像作品反映人一样,而且作品不会撒谎,所以推荐考察创业项目最核心的就是考察产品,而且是对产品做深入的分析。

可是到底什么是好产品,为啥有经验的人(比如投资人),总是能一眼就看到产品的潜力,或是立刻判它死刑,虽然不一定对,但他们是怎么想的,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思路可以参考?这里,我尝试就着几年产品和创业经验,简单谈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帮助我们判断产品的优劣,欢迎拍砖。

正式讨论之前,我们先明确产品的范畴,产品的范畴有广义和狭义,广义上的产品几乎无所不包,为了避免发散,我们这里讨论的产品是狭义的、具体的产品,比如互联网产品就是一个网站,移动互联网就是一个App;并且,通常需要无视掉创始人常说的未来如何如何,以后加了什么功能怎样怎样,用的人多了改变世界什么的,那些大部分是呵呵;这里我们讨论的是那个就在手机上可以下到的(浏览器可以访问的)、推出没多久的(即将推出的)、没几个人用的、还有很多不足尚需完善的测试版或1.x版产品,这是最常见的状态,也是我们加入风险最大的阶段,对吧?

这样的一个产品拿到手,首先需要回答一个问题,这个产品解决什么人的什么需求,如何解决的,人们怎么知道它,这就构成了早期产品的三个核心问题:需求、具体形态、推广。

首先是需求,产品所解决的需求是一个多大的市场规模,是大部分人都需要的,还是仅局限在一个垂直的人群,规模多大?这个需求出现的频率如何,是每天都需要的,还是每周几次,还是隔上至少个把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想到的?这个道理很简单,那些绝大部分人都需要的而且每天都需要的,是S级的需求,比如微信解决的是沟通这样的SSS级需求,又比如搜索、支付、影音,都是大部分人经常用到的;而那些尽管小众、但经常使用,又或者虽然使用频度不高,但也是大部分人都需要的,是次一级需求,比如教育、办公,比如购物、旅游;遇到那些不知道做给谁的、不知道多久才能想起来一次的产品,基本就算了吧。

听起来,判断需求似乎很容易,但其实最容易混淆的是,你要做第一个所谓解决某个人群某个问题的产品,你觉得你的产品功能非常有特点独一无二,其实那个看似跟你八杆子打不着的产品其实早就在解决你这个需求啦,比如微信、微博、网易新闻功能完全不同,可是大家刷朋友圈了,也就不怎么去刷微博、看新闻了,你说这是咋回事;另一个例子就是听歌、看小说、玩游戏、看视频,它们虽然功能完全不同,可是想想手机在地铁上和睡前都在干啥,来回不就是这几样么,你看视频就不可能听歌,玩游戏就不可能看小说,它们解决的需求类似,都是无聊时看点啥——也就是休闲娱乐的需求,所以手游继续流行下去,是会影响到其他的休闲娱乐需求的市场的;像听歌这个「刚性需求」,看上去用户数很大,频度也不错,可是随着其他的娱乐产品越来越强大,听歌也越来越变得可有可无了,想想看除了需要一个背景音乐的时候,我们还能好好的听上几首歌,听几首新课(想想KTV里的排行榜是不是来回都是那些歌了),所以虽然听歌虽然是个S级需求,但音乐市场应该不会有更大增长了;阅读就更是如此,不是说人们不喜欢阅读,而是有太多产品比阅读更好满足人们获取内容的需求啦。换言之,人们不需要更多的听歌或者阅读产品了,所以像这类增长已经基本停滞甚至倒退了的市场,通常意味着不再有创业者的机会了;所以判断需求的时候还需要考虑未来的变化,通常一个新事物产生,都是可以干掉一个甚至好几个旧事物的,为什么说移动互联网机会多,原因之一就是手机把PC和很多专业设备干掉了,所以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想想用户用了我们这个就不用啥了,我们的新东西干掉的是哪些旧玩意,那些旧玩意对应的需求就是我们真正要解决的需求,引用福特创始人的话——『如果我要是问人们想要什么,他们一定会说要更快的马。』

所以大家创业,首先要甄别产品需求的真伪和优劣。

其次是产品形态,产品形态指的是产品解决需求的具体方式,既然需求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在我们之前,人们是如何解决这一需求的,我们推出的产品,到底有多大的创新(提升),是革命性的飞跃,还是隔靴挠痒,如何去分辨呢;往往,一个好的产品形态具备这样几个特点: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有意思;又要说到为什么现在移动互联网创业机会多,也是因为大部分的PC上的产品形态,搬到手机上,都更容易能做到这几点——作为载体,手机本身比PC就在那三个方面就更强,而最经典例子莫过于instagram,手机直接拍照(不需要带相机了)、拍完即可上传分享(高效)、丰富多样的滤镜功能(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不会PS了)完美的诠释了拍照分享这一产品形态在手机上的优势;拿到一个产品,抛开主观的第一感受,从这三个方面客观地分析,最好还能了解横向和纵向去比较竞品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很多产品看上去花里胡哨,其实根本没有本质提升,甚至反而更笨拙了,很多看上去很简陋的产品,但其实真玩起来却很好玩。比如snapchat,就很棒,国内的比如早期的豆瓣;为了避免得罪同行,反面例子就不举业内的具体例子,比如新的火车票,虽然购买上有一些进步,但却导致乘客必须同时携带二代身份证和车票才能乘车,还增加了检票成本,其实既然票与身份绑定,何不信息化彻底一点,直接持身份证入站不是更好么(只带身份证就可以你还会忘么),同时售票也更方便了,甚至不再需要人工售票点了,更甚至不需要人工检票了,这能节省多少的人力物力成本啊。火车票完全信息化也许还需要很久,但直接扫微信二维码名片登机的那天倒是不远了,微信会有绑定公民身份ID的那一天么?会基于此建立国家公民和机构组织的信用体系么?会...... STOP!产品狗你想太多了!这些已经不只是产品问题了!赶紧回到主题!

咳咳,回到产品形态的话题,通常,判断是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相对容易的,有意思就比较主观了,有些东西你觉得没意思但其实市场(用户)反应很好,你觉得很赞的东西推出去却没人买账,所以兴趣阅历丰富、同理心强、想象力出众、思维犀利、对人性认识深刻的人更容易做出优秀的产品,比如acfun和bilibili的视频弹幕功能,表面上看其实就是个视频+评论,只不过评论盖在视频上飘,评论单独存在其实没多大意思,但评论以弹幕的形式出现使得不仅评论和视频内容有了关联,更重要的是营造出了大家一起看的热闹气氛、增强了参与感、消除了孤独感,虽然很多人不喜欢,但特定人群(宅腐中二、贴吧选手)却会特别特别喜欢,甚至玩到后来弹幕是超过视频本身的存在,体现在看过的视频一定要再看一次弹幕版的、没弹幕看视频不习惯,甚至有的用户说做梦的时候都带着弹幕;又比如手机游戏,一直是手机上最流行的卡牌RPG类型,在最近的改动中,仅仅在最核心的战斗系统中增加了一个阵型设定——从之前的一整列变成现在的分前后排,看上去只是一个不大的改动——却将游戏的胜负从枯燥的拼数值,变成了更加强调先后手、阵型、多种职业相互配合,一个玩家真的可以思考和抉择的策略游戏,更重要的是,卡牌的代入感得以体现,数值系统也有了进化的空间,也有了体现竞技性的可能,还有机会做出真正的多人PVE副本和PVP竞技场,表面上看还是一个游戏,但其实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游戏元素、趣味性和深度丰富了不止一个数量级;说到趣味性,游戏业比通俗的互联网业研究得更加深入,有大量的游戏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系统具体地阐述了趣味性的来源,其中有一个最粗鄙也是最原始的趣味就是暴力(PK)、性和赌博(随机性),回忆起来,微信的代表功能摇一摇不也正是同时兼具暴力(来福枪上膛好经典)、性和随机的要素么。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能力不足和成本有限等多种原因,不要说趣味了,国内大多数产品尚在最基本的制作水准的及格线上下徘徊,bug多、基本功能都不稳定倒在其次,最致命的是产品的主干流程不够精简、交互设计和主流程并不匹配、UI设计与界面目标并不吻合,相比之下,技术上的折扣反而是容易解决的,这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地方都真实地反映了产品团队的能力和心态——因为,创业初期限于时间压力、资源有限,需要最小化验证产品,初期产品做不到那么尽善尽美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反过来说越是资源有限,不正越是考验产品团队的水平么——是否能把有限的资源全部集中到产品主干,真正做到从用户出发做减法——很多成功的产品的早期迭代也精彩了诠释了一个真正的高水准团队是如何这样做的(推荐大家去看那道腾讯产品面试题之QQ早期功能迭代如何12选3)。大部分初期产品基本水准不及格,究其深层原因,往往并非资源有限、工程师不给力云云,而是初期产品的核心目标不清晰,加入了大量不必要也不该要的功能,混杂着产品主导者的私人诉求而非真实的用户诉求,也部分反应了创业团队心态中浮躁和贪婪的一面。导致的结果就是,不仅分散了团队资源,降低了执行效率,增加了产品风险,影响了团队士气,更重要的是容易让用户产生迷惑。

所以大家听到一个创业机会,不要听创始人说一堆有的没的,仔细「听」他的产品,他的产品比他的嘴可信多啦~

最后,我们要讨论产品的推广,虽然推广实际上是属于运营这个大话题的分支,但其实好的产品是更容易运营的,对于创业项目甚至可以说好运营的产品才是好产品。尽管运营也是一个大课题,不过早期创业产品的运营就约等于推广,也就是如何吸引新用户;创业阶段往往没什么资源也不应该去做广告,当然大背景是硬广的效果本身也越来越差了,但产品却需要让用户知道,纯靠口碑不是不可以,只是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显得太慢了,容易被竞争对手吃掉,所以我们通常需要采取有效的运营手段来催化产品的成熟,而早期产品的运营问题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产品是否有可持续的低成本用户来源。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熟知的成功产品,他们是不是通常在早期就有很好的低成本用户来源,而且往往随着用户基数的增大,能带动更多的新用户,豆瓣和大众点评是典型的例子,在他们产品早期,除了自身的口碑效应做初始积累,因为SEO(搜索引擎优化)做的好,通俗来说就是容易被百度搜到,所以每天都有大量搜索书影音或餐馆的用户,成为他们的潜在用户,而豆瓣和点评都是建立在评论的基础上的,SEO的规则里强调点击量和内容匹配,而且特别鼓励原创和引用,那么随着豆瓣和点评的用户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外链越来越多,那么除非百度干涉排序,那么他们可以源源不断地从百度获得越来越多流量,反过来也放大了口碑效应,而竞品几乎是一旦落后再无机会;唱吧又是另一个例子,它利用的是社交网络,当用户在唱吧上唱了一首歌后,比例不小的用户愿意分享到他的社交网络比如QQ空间或微博,而他的朋友们通常也愿意去点击听听,一部分用户因此记住了唱吧,其中一部分又转化成唱吧用户,但唱吧吸引新用户的能力却无法伴随着自己用户基数的增长而增长,这样当用户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新用户和流失用户持平,所以后期增长相对乏力,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展开了。(PS:百度和微博其实是更好的例子,但大家应该更容易看出来)

现在大部分的创业项目都基于手机,如果说之前移动项目还没有很好的用户来源,那么现在随着微信横扫一切,我们看到新产品就应该想一想,这个产品是否可以很好的借助微信导入新用户,这里特别推荐今年的移动端创业项目尽可能拥抱微信,今年不出意外的话微信将向第三方服务商释放大量移动端流量入口和服务能力,扮演部分手机上的百度的角色,对于未来的移动创业产品而言,不拥抱微信简直就相当于以前做网站不做SEO,尽可能想方法往微信上蹭吧。实在不行,如果不是微信的话,那么用户在哪里,成本如何,可持续么——新用户成本是随着存量用户规模的增长而递减的么,还是不变甚至递增?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产品,需求不错、形态也不错,可是没有什么好方法可持续的低成本用户来源,用户得不到增长就意味着这很可能是个小众产品,来的来走的走,永远上不了规模,要么被后来者赶超,要么逐渐归于沉寂。

考察产品本来还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观察数据,但考虑到当前创业环境还不够诚信,很多创始人说的数据只能呵呵(所以说他们说的啥都要打个问号啊),另一方面早期技术条件也不见的允许很完整的数据统计,而且非常早期的产品因为数据量太小不见得能说明问题,但如果能拿到真实的、一定规模的数据,对我们分析产品会非常有价值,在观察数据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注意数据的优先次序,对于早期项目,应该按照留存、活跃、新增这个优先度递减顺序来的,新手常常更关注新增用户,每天新增多少多少W听上去很牛的样子,但其实早期产品的可行性和健康度更加重要,能留住用户的产品才是好产品,新增并不能直接反映这个问题(游戏圈早就这样啦);二是很多数据太表面,需要我们褪掉伪装,也就是解读出「真实的数据」,比如某些产品新增量大其实不是运营做得好,只是买了些位置和流量,自然增长其实没多少,这样的增长就不一定可持续;有的产品虽然号称活跃度很高,但其实活跃的行为定义仅仅是打开或访问过产品,而且通常早期产品新增用户占比都比较高,比如最近做了活动,像这样的活跃行为定义我们最好扣除新增才能得到真实的活跃数据,而且最好是能关注到用户主动使用的行为、或是更深度的行为的活跃数据;留存的话最好能看到月留存以上的数据,而且重点关注长期留存,有些产品前期留存看着很糟糕,但是长期留存越来越稳定,这样的产品其实往往是好产品,因为能留下来用户就证明产品需求靠谱,有的用户真的住下来了,这种产品虽然前期可能增长一般,但长期用户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很可能形成质变,反观有的产品次日、次周的短期留存是很高,但其实新鲜劲一过就没用的,通常这样的产品解决的需求也是伪需求。之所以在前面的数据优先度排序把留存放第一也是因为留存最能说明问题,一个留存差的产品至少意味着运营成本高、难以保持规模,那些只火了一阵的产品,如果要从数据上看,拐点往往首先发生在月留存、季留存开始下滑的时候。不过,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解读数据的方式,上述只做一个参考,毕竟数据本身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数据背后的产品真相才是我们想要的。

总结一下,早期产品的核心三要素是需求、具体形态和推广,在判断时分别要注意需求的真伪和优劣、初期版本的基本制作水准以及竞品间的横纵向对比、是否找到了可持续的低成本用户来源,如果有数据可以通过分析数据印证自己的判断,尤其要再次提醒的是,看产品一定要靠自己分析,对方说的话做个参考听听就行,有时候你听对方说或者看什么别人的分析报告可能永远都找不到真相,只要愿意花时间认真对待,细心体验产品本身的触感温度气息,这些都是最真实不会撒谎的,摸清产品的真相不会太难。虽然听起来还是很花精力很复杂是吧,可是话说大哥大姐你都要创业了你还差这点精力?加入任何一次创业至少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成本就搭进去了,几年时间你干啥不好,要是生个小孩估计都能打酱油了,怀胎还要十月呢,这你都不严肃认真对待想啥呢你?

啰嗦了这么久估计有耐心看完的人不多吧,给认真看完的你点个赞,创业路上孤独却不孤单,欢迎来一起交流讨论^_^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乌鸦小编 发表于 2014-12-30 15:32 | 只看该作者

回 jimmy 的帖子

jimmy:(转)时不时冒出创业的冲动,想去做个屌爆的产品?
创业公司忽悠你加入,说的是天花乱坠,到底真靠谱假靠谱?
身边那么多创业机会,每个都在王婆卖瓜,大部分还不是没多久就挂?

创业成功,谁也不会觉得是件容易的事,神马天时地利人和都是后人的标榜附会,腾讯百度当年都是九 .. (2014-12-30 15:29) 
好长的说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jimmy 发表于 2014-12-30 15:41 | 只看该作者

回 乌鸦小编 的帖子

乌鸦小编:好长的说 (2014-12-30 15:32) 
[s:9]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无需安装,微信扫码体验乌鸦部落移动端

关闭

乌鸦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