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与逻辑比结论重要得多
jimmy 发表于:2013-11-19 07:56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716
很遗憾的一个事实是,我们几乎不可能做出一个逻辑上严格成立的推断。

以科学界为例,绝大多数科学理论都是建立在 观察-总结-推测-假设-验证-公开发表以接受更多验证和挑战-修改以适应新的观测结果 之上的。直到现在,除了少数无知狂妄之徒,很少有科学家敢于跳出来说,我们证明了某某理论。因为“证明”要求严密的逻辑,而科学本身基于观察而非推理。随着人们观察世界手段的不断发展,旧的理论体系会不断改变,不断被打破,新的理论被不断地创造出来。这些都不是“逻辑”能做到的。“逻辑”的作用是,在观察到新的现象时,推导出最能符合事实的理论,而非一味用既有的理论去否认事实。也就是说,现有的理论如果和观察到的事实发生矛盾,那么一定是修改理论,而不能否认事实。

也许只有数学家可以声称自己的成果基于严密的逻辑,然而甚至连数学体系也建立在几个非常简单的公里和假设之上。而那几个公理和假设的正确性是无法验证的。

正因如此,亚里士多德基于推测认定的“重球先落地”,被基于事实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打败;基于观察得出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被基于更详尽的观测、更严密的逻辑的牛顿第一定律打败;被物理界奉为准则的牛顿第一定律,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败;而量子力学种种不符合“常识”的方程,又让不相信上帝掷骰子的爱因斯坦蒙羞……

至于社会科学,不可知的因素只会更多、更复杂。
如果没有什么大前提是保证一定对的,那逻辑岂不是没有用了?当然不是。逻辑能保证一个讨论进行下去,而知识不能。一味诉诸“知识”只会让大家无法交流。

虽然人类还没发现什么绝对正确的真理,但是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如果双方都能基于一定的共识,那么逻辑就显得很重要了。比如研究加速器的物理学家凑在一起基于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或研究有机反应的化学家凑在一起基于一致的电子模型和元素周期律进行讨论,大家的逻辑水平都不错的话,讨论就会生机勃勃。像上面说的
[blockquote]今天大家在谈论三国时期的故事,别人都读过《三国志》、《三国演义》, 你什么都没读过,你聊天的时候只能说“此处不合逻辑啊”。
[/blockquote]这就是没能基于一致的大前提。这句“此处不合逻辑”本身才是不合逻辑的。讨论无法进行的原因不是有人用逻辑挑战知识,而是没有知识的时候又没逻辑地扯逻辑来遮羞。

大家前提不一致的时候,简单地推卸说“这是知识的问题逻辑无能为力”非常粗暴。大家总能追溯到一个有共识的地方,从这个点开始重新确立讨论的前提,那么所谓“知识面前逻辑一文不值”也就不成立了。科学家们最基本的共识可以是“事实胜于雄辩”,“合理的实验得出的可被重复的数据是可信的”,等等。比如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俩人吵起来,只要双方都回去做实验,互相讨论对方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然后再检验结果是否可重复,问题就解决了。再比如,如果我说“强奸幼女一律判死刑就能减少强奸幼女案的发生”,那我的前提是“重判某罪有利于保护该罪行的受害人”,如果有人想反驳,那么只要拿出可信的数据,指出某罪行加重量刑后该罪行受害人没有得到更好的保护,那么就推翻了我的前提,只要我还有逻辑,并且愿意相信这个数据,我就知道自己错了。如果我不相信这个数据,那么我就可以去查阅数据来源,再去质疑数据采集的方法和可信性,甚至去质疑背后的统计学理论等等……即使效率很低,但这样的讨论是有效的:一方申明了自己的观点,另一方提高了认识水平。相反,“反正你不懂”“你们理科生就是书呆子”——“对不起这方面你没有知识逻辑帮不了你”其实并没有更礼貌——这样的回应既没有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没能纠正对方的观点,所谓“讨论”其实变成“鄙视”了。相比之下,哪怕能说一句“读了《论法的精神》和《社会契约论》再跟老子讨论这个问题”,都要好上不少。
本页内容由网友自行在乌鸦部落发布,本站仅提供帖文、图片存储空间服务,帖文(图片)发布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帖文(图片)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站对帖文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
无需安装,微信扫码体验乌鸦部落移动端

关闭

乌鸦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