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宁(左)的梦想是要为员工提供一个更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 图由受访者提供 讲述
追梦人
●本期追梦人:陆宁
●梦想语录:
创业大学生不能拼资本,能拼的是智力、体力和青春,只有奋斗才能打拼下未来。
●他的下一个梦想:
把公司做大做强,给员工们提供一个更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
我的青春
我做主
在我们这个城市里,活跃着一群充满创业激情的年轻人。他们就是大学生创业者,他们不仅靠自己的双手赢得了财富,还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多的经济价值。
有统计表明,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为了帮助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实现梦想,我市积极扩容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为他们降低创业的门槛和成本,并制定针对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力措施,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2009年4月成立的沙河口区大学生创业就业中心,就是专门为大学生创业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平台。通过几年的实践,现已形成了“三无偿、九免费”十二个方面的比较完备的政策服务体系。八年来,共吸引近2000个大学生申报创业项目,扶持431名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累计发放大学生无偿创业资金3000余万元,带动和安置6000余名大学生等人员实现就业。在全国各高校建立72个“创业苗圃”,成为大连乃至东北地区大学生创业聚集地。
趁着年轻的时候为什么不去拼一把?何况我们的城市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后盾。我的青春我做主。
创业之初
粉色格子衬衫配灰色西服,黑边眼镜挂在高挺的鼻梁上,皮肤白皙,留着长鬓角,说出自己的身份是个公司小老板,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富二代”。“85后”的陆宁来自江苏徐州农村,凭一己之力创建了一家公司,他的创业故事,让人感叹其骨子里的坚韧。
陆宁的父母本在一家医药公司上班,后来公司黄了,夫妻俩开了一家小药店维持生计。家里三个儿子,陆宁是老大,哥仨儿陆续上大学,让这个小家支撑得更加艰难。“我已经成人了,不能再让家里压力那么大。”从大二开始,陆宁决定要自己做点事。他喜欢研究手机,总能找到价格不贵却又有很多功能的手机,这正符合大多数大学生的需求。于是陆宁利用自己的爱好迈开了创业第一步。
从一个人的皮包公司每月卖出去七八部手机,到开网店、成为旺铺,再到租赁民宅、和同学合开工作室,这一切只用了短短几个月时间。那时,陆宁每个月能赚到三四千元。从大二起,陆宁再没拿过家里一分钱,还开始资助弟弟上大学。
卖手机,多赚点,不想让父母太累了,陆宁的最初想法朴素而简单。
苦尽甘来
在大学里,卖手机,陆宁绝对是个行家,对于做生意,他起初想法简单。他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室可以说是个“黑店”。直到那一天,接到一同开工作室的同学的电话,“店被查封了!”
接下来的后果很严重,工作室被打上了无照经营的烙印,所有货品都被查封了,工商部门的工作人员说还要将此情况通报学校。
“价值三万多元的货物都被拿走了。”就在工商部门工作人员登门“拜访”时,陆宁还坐在自习室里学习呢。陆宁说,当天晚上,他漫无目的地走在校园里,脸上挂满了泪水,这是他受到过的最大的一次打击。
后来,工商部门对陆宁和他的伙伴们表示理解和同情,网开一面,只罚了3000元,货物也都返还了。更重要的是,对方还给他们“扫了盲”,上了一堂怎样开公司的课。
“有朋友给我之前的创业起了个名字——生存式创业。真的很准确,那时我就是为了生存,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而这重要的一课,让我开始思考如何规范自己的公司,也开始了真正的创业梦。”陆宁说。带着梦想,2011年,他走进了沙河口区大学生创业就业中心。
入驻中心的这一天,陆宁拿到了生平第一张写有总经理的名片,这让他兴奋好一阵。
“大家”之梦
陆宁的公司,地方不是很大,140余平方米,总共就有两个房间,130余平方米是20几个员工的共用面积,剩下的10平方米是陆宁留给自己的空间。而这也就算是个“活动板房”。27日,记者的采访不时地被外面的手机铃声打断了。陆宁笑笑说,“不好意思,我这不隔音。”
创建公司两年多来,陆宁每天工作的时刻表都是一个,早上9点上班,晚上10点下班,凌晨一二点在家工作完毕。“创业大学生不能拼资本,能拼的是智力、体力和青春,只有奋斗才能打拼下未来。”28岁的陆宁充满激情。
陆宁的下一个梦想非常现实,就是把公司做大做强,养活他的“一大家子”,给他们提供一个更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这个大家庭包括了公司全部的26个员工,他们都是大学生。虽然最初的创业伙伴现在剩的不多,但陆宁觉得志同道合者多是有缘人,现在,公司的主营业务已经转向网络推广和企业建站。
“现在公司不再是我自己的,他们信任我,跟我一起干,那么我就要对他们负责。”陆宁说话的口气根本不像一个“85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