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摩斯也出柜了?
乌鸦小编 发表于:2015-4-21 11:16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373
当你听到“福尔摩斯”这个名字的时候,你的脑海中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猎鹿帽,烟斗,或者是那把小提琴,又或者是雾都街道上的重重罪恶。当然有可能,但可能性不大,你想到的是那份热心肠和他那大度的天性。事实上,你也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个冷漠的人——就是这么个懒得谈恋爱的人就曾经告诉过他的朋友,“爱情是一种情感的事情,和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冷静思考是有矛盾的。我永远不会结婚,以免影响我的判断力。”大概你会与福尔摩斯这种“反社会人类”大相径庭,被最近周遭变化所潜移默化影响着。
你不是能产生“移情”的那一类?要不,他是?
让我们花点时间仔细想想柯南•道尔《银色马》(Sliver Blaze,1892)这部作品,英勇的赛马神秘失踪,而他的驯马师在大赛前几天离奇死亡。倒霉的警察一头雾水,而夏洛克•福尔摩斯因此应邀来揭开谜题。而他也真的做到了——以死去的驯马师和失踪的赛马的视角分析。福尔摩斯推测马是一种“非常喜于群居的动物”。因此,训练师不在的时候马就应该在离小镇最近的地方,果不其然,他发现了马蹄印,并且告诉华生这是思维在引领着他。“发现想象的力量……我们基于推理想象什么是可能曾经发生过的,然后确信这一切顺理成章。”
福尔摩斯完成了富有想象的飞跃,不仅仅是以人类的思维,更是以动物的思维。这样的远见卓识,以别样的视角来审视着这个世界,正是这种“移情”的核心,而福尔摩斯将其发挥到了一种艺术的层面。
通常,当我们想到“移情”这东西时,它唤起了热情和舒适的感觉,这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绪上的现象。而我们这种“移情”恰恰是有缺陷的。移情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想象的力量”,即福尔摩斯纯粹是假想以他人的视角却能解决重重谜团。可能这位冷峻的理性主义者可以帮助我们从新去纠正我们对“移情”是什么,以及其作用的相关偏见。

* * *


虽然科学文献对“移情”的相关报道很复杂,但最近由来自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包括贾米尔•扎基(Jamil Zaki)以及凯文•奥克斯纳(Kevin Ochsner)组成的科研团队在《自然神经科学》上发表的评论就将这种现象提炼到了简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经验分享”(experience sharing),即对他人的情绪假想为自己的情绪——别人恐惧的时候自己会恐惧,高兴的时候大家会一起高兴,等等。第二个阶段为“心理内化”(mentalising),即自觉地思索这些状态和情绪,努力去了解这些东西。最后一个阶段为“诉诸外界”(prosocial concern),即积极地表现出来——例如,对处在伤痛中的他人伸出援手。但是,你不需要非得经历这三个阶段才能完成“移情”。相反,你可以将这三种层次视为“移情连续轴”中的三个点。首先,你感受到了;然后,你感受并理解到了;最后,你感受,理解,并不由自主地以自己的理解表现了出来。[blockquote]
情感作用会影响清醒的理智。一个我平生所见最美丽的女人,为了获取保险赔款毒杀了三个小孩,结果被判绞刑。
——来自《四签名》The sign of the four,1980[/blockquote]
“同情感(Sympathy)”是一种有着很长历史的心理活动——在古希腊语中,sympatheia字面上是指,”有过苦难“——但“移情(empathy)”则是一种新词(newcomer)并广泛使用。该词由英国感知心理学家爱德华•提坎纳(Edward Tichener)在1909年创造:他写道,“我没有看见重力、谦逊、自豪、礼貌以及威严,但我却能在脑海的荡漾中感受到或者将其活化。我认为,这就是“移情”的一个简单例子,你可以把这个单词翻译成“Einfühlung”。对于提坎纳来说,“移情”是一种“融入”他人情感世界的过程。
不久,这个单词就被诸如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这样的致力于情绪治疗的心理学家所使用,卡尔,美国心理学家,人道主义疗法的奠基人,在其作品《患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 Therapy,1951)中写道,医生需要“对他人的态度感同身受”。但是这一单词的使用频率近期却急速上升——心理分析学家斯坦利•奥利尼科(Stanley Olinick)在1984年将其归类为“术语”(buzz word)——在很长一段时间,“移情”的定义和意向还比较广义和模糊。
在1986年,心理学家劳伦• 维斯皮(Lauren Wispé)试图以一个科学的角度来确定“移情”的定义,“当然”,她写道,“最重要的问题是当个体在何种条件下,为了什么人,会自然融入到‘同情感’或是‘移情’中。”尽管她对这个概念是基于一种新鲜、客观的视角,但她从一开始就将“移情”定义为以一种情感,一种强迫力为基础的东西:我们在适当的条件,与身边适当的人群一起情不自禁地发生互动。当然有一种可能是我们没有发生互动,即我们却可能以他人的利益出发去思考和行动而不是在情感的推动下。
但是这真的就是正确的吗?“移情”的本质就是以他人的角度来观察事物。“移情”让我们 “穿着别人的鞋行千里路”,借他人的眼睛来审视这个世界,或者通过其他各式各样现代的陈词滥调。但是这样的远见卓识看起来和事物的情感密不可分——你穿着别人的鞋就能感觉到别人的痛苦,从别人的眼中就能理解他们的心境——不必这样。最近的研究显示,当我们情绪变得太投入时,事实上是扼杀了我们“移情”的容量。

* * *


如果我们想象一种人格移情得太深入时,那会变成什么——完全失去情感?我认为,这样的人,恰恰就是我们过去所说的那种冷血模范:世界上最伟大的虚构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福尔摩斯冷峻,心思缜密。他也超然物外。当华生评论一位年轻女士的魅力和圣洁时,福尔摩斯说“首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让你的判断被个人的情感所迷惑。”而对于自己推理思考不受个人感情支配的重要性,福尔摩斯又解释到:不要让一个人的个人特征影响你的判断,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一个委托人,对我来说仅仅是一个单位——问题里的一部分,感情因素会影响理智的清醒。一个我平生所见最美丽的女人,为了获取保险赔款毒杀了三个小孩,结果被判绞刑;可是我认识的一个最不让人喜欢的男子,却是一位慈善家,捐赠了二十五万英镑救济伦敦的平民。”
福尔摩斯,看起来仅仅是一个破案机器,难以称得上一个完整的人。但是他却是一个具备超常创造力和思维力的人。为了解开最终的真相,他拒绝停留于事物的表面。他挖掘出了许多可能性,开拓出了不同的方向,列举出了无数可供参考的事实。福尔摩斯的思维不是没条理,直线型,A到B式的推理论证。如果他坚持这样的方式,他就和莱斯特雷德探长(Inspector Lestrade)或者是格瑞申侦探(detective Gregson)如出一辙——那些伦敦警察厅(Scotland Yard)的单细胞生物,可是全没有福尔摩斯一样的灵光和想象力。[blockquote]
丢掉他的移情,福尔摩斯事实上将更加强大:一个合理的结局,而不是一次头脑发热的草草交代。[/blockquote]
事实上,他的成功恰恰来源于这种非线性、天马行空的思维天性,以及假想自己身处案发进行时的能力。看看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收官之作《恐惧之谷》(The Valley of Fear,1915),探长麦克唐纳德,或者是麦克,当然福尔摩斯喜欢这么叫他,即使是有着清晰的线索可还是能搞砸——探长在找一辆丢失的自行车,从酒店到车站跑了个遍,凡是四肢发达的侦探该干的他全干了。而福尔摩斯却叫他在案发现场呆上一晚。为什么呢?沉浸在案发现场的气氛能够帮助他看清楚罪犯的所作所为,去思考他可能做了什么。想象,正是推理力量的核心。
因此福尔摩斯正是在关键时刻能够让“移情”发挥可能的第一人——以他人的视角审视世界。他完全具备了能够理解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内化并且思考他人这种状态,然后传达给外界。的确,他是这方面的大师。在《单身贵族冒险史》(The Adventure of Noble Bachelor,1892)的最后,福尔摩斯才是在问题当中最理解单身汉的动机,而不是华生。华生挖苦地评价道,“他的行为真的不够优雅”。而福尔摩斯则微笑地回应:“哈,华生,假如你经过求婚、结婚等一系列的麻烦程序之后,却发现瞬刻之间妻子和巨额财富化为泡影,恐怕你也不会有绅士风度的。我想我们看待圣西蒙勋爵不妨宽容一些。”
毫无疑问,福尔摩斯会辩解道正是他的这种无情与冷漠给了他远离偏见的自由。而最近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我们大多数根深蒂固地以自我为中心出发:我们看到什么就判定什么,而且试图将这种看法强加于他人。但是我们又并不擅长这一方面。相关的概念,习惯上称为自我中心的锚定和调整(egocentric anchoring and adjustment),已经被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尼古拉斯•艾普里(Nicholas Epley )以及康奈尔大学的托马斯•基罗维奇(Thomas Gilovich)所广泛研究。甚至当我们知道别人的背景不同于自己时,我们也应该小心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也能设身处地,就好象自己也是处于相同的背景之下。我们构想得越牵强附会(我们思维上行进地越远),我们调整对他人内心世界的“移情感”就会变得越糟糕。基罗维奇将其称为“满意感”(satisficing)。我们花一点点功夫将自己的观点适应于他人的想法,但这远远不够。我们“满足”(satisfied)于那些花一点点就能“满足”(suffices)的东西。我们的神经系统可能就能反映他人的“满足感”,但是很大程度上,因为我们担心那如何才能为我们所感知。
不要变得这么福尔摩斯。因为他已经在抑制对他人原始情感反应上花了大功夫,他在这种调整中已经变得非常完美了,更能够从可能的观点中构想现实。但讽刺的是,福尔摩斯还是因为自己对他人的所思所想不那么自我为中心以及能对此有了更正确的反应而结束了自己的侦探生涯。
还是想想福尔摩斯的对他人的特质,他人的幻想,他人的动机以及其内心世界的洞察力到底有多么精准吧。福尔摩斯每逢案发总是努力地去拨云见日。在报告中他是如此描述他的观察“ 一个人的手指甲、衣袖、靴子和裤子的 (膝盖) 部分,大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茧子、表情、衬衣袖口等等,不论从以上所说的哪一点,都能明白地显露出他的职业来”。为了试图去理解他人,我们可能真要想想在我们不曾注意的微小细节——为什么要在于情于景都如此紧要关头要纠结于这些琐碎的东西。我们疏忽用别人的鞋和自己的鞋走路有什么不同的迹象,我们也挺要面子地不去仔细看看别人那鞋。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我们是多了几分“移情”呢,还是少了呢?“移情”看起来不仅仅是一种从众的冲动,因为它可以以不可思议的力量来度量别人的内心世界。

* * *


西蒙•拜伦-科恒(Simon Baron-Cohen),牛津大学发展精神病理学的专家,凭借对孤独症的研究著作享誉学界,他就对两种性质的“移情”进行区分。一种是“情感上的移情”(affective empathy),即情绪上的部分。一种是“认知上的移情”(cognitive empathy),或者说自己思维介入他人心理世界的能力。基于“认知上的移情”具有有效的心理理论,它能够对“情绪上的移情”产生一种重要的抵抗力。但是它们两者非得同时发挥作用吗?我们能想象一个毫无感情,纯粹只是认知的“移情”吗?
这一问题并不是最近提出的。在1963年“移情”和其两者性质产生的先后顺序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以斯拉•斯塔特兰德(Ezra Stotland)以及罗伯特•顿(Robert Dunn)就对“移情能力”(empathising)中“逻辑”部分与“情感”部分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之间进行过比较。他们认为“逻辑”部分是对远见卓识般的思维能力的锻炼,而后者则是不加理性认识的情绪感染。时间再推进一点,拜伦-科恒已经阐明了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个体无法理解或者是心理同化的过程,但是一旦踏入的情感世界表露无遗时,一些病人还是具有完整的“移情能力”(在情感上)——这看起来表明,两种性质的“移情”还是多多少少有所独立。[blockquote]
“移情”和“创造力”(creativity)都具有一个十分重要,甚至是最基本的特质:我们必须脱离我们自己拥有观点,去获得创造力,同时也就具备了移情。[/blockquote]
心理学的研究看起来也支持这种观点。在2009年,来自海法大学的心理学家团队发现腹内侧前额叶损害的病人们在认知移情以及理性思维上存在着一致的选择性缺陷——即移情的认知方面——而他们情绪上的移情感以及情绪认知能力还完好无损。相反患有大脑额下回损伤的病人则在情绪移情以及情绪认知上具有明显的缺陷——但是他们认知移情却依旧和常人一样,在健康的控制范围内。如果同时具有这两种疾病的人群,能够同时患上这两种缺陷吗——情绪移情与认知移情的损伤?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在认知方向和情绪方向上走极端的还真是不大可能。更不用说福尔摩斯这样的例子了:柯南•道尔基于展示像福尔摩斯这样富有“同情感”的英雄形象,但是他们也太能克制,甚至毫无破绽。他对于一场精心预谋的犯罪能很有准备的掩饰自我:“我现在已经懂得我需要谨慎,最好能哄骗一下英国的法律,而不要哄骗我的良心。”(《格兰其庄园》The Return of Sherlock Holmes,1904)。而他与华生之间的友谊却还是让他冷峻的外表偶尔出现了破绽。“你没受伤吧,华生?看着上帝的份上,告诉我你没有受伤!”福尔摩斯可是眼看着同伴受枪击破天荒的流露真感情。(《三个同姓人》The Adventure of the Three Garridebs,1924)
从福尔摩斯“移情”的点点滴滴来看,他的感情还不完全是空空如也的,但是这可无法驾驭得住福尔摩斯的行动力。相反,除非他的认知能够支持他的情感表露他才会表现出来。但要是不能呢?那情感上的东西就不必考虑了。这可不仅仅是关乎福尔摩斯的情感,也是关乎其远见卓识,凭借想象力和灵感的源泉来剖析自我融入他人世界的可能性。简而言之,这是关乎于你那来自个人内心世界的创造性分离——在这种分离背后的动力究竟能带来什么。福尔摩斯没了这种“移情”,事实上他将更加强大:一个合理的结局,而不是一次头脑发热的草草交代。正如华生的评价:“他简直就是一架用于推理和观察的最完美无暇的机器,爱情这种感情更本与他格格不入”。(《波西米亚的丑闻》A Scandal in Bohemia,1891)

* * *


就“同情感”而言,例如像堪萨斯大学的社会心理学专家丹尼尔•巴特森(Daniel Batson)以及艾莫利大学灵长类行为学专家弗兰斯•德•瓦尔(Frans de Waal)这些心理学家,就已经指出无论是对于人还是其他物种而言,同情感其不断进化的价值对于群居动物都是一种技能。这就是所谓的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当我们观察他人在做某件事或者经历什么时,它就好比让大脑运转的马达——这看起来简直就是我们“同情感”在进化上最初的起源 。我们不仅仅能够从他人的言行举止中镜像拷贝学习,同时如果我们没那么具有强烈的社交力时,这样的镜像拷贝也能够帮助我们客服我们社交中的障碍 。
所有的这一切塑造出来完美的认识。但可能不是那种,那种“移情”中更冷酷的一部分——认知移情,或者说是理性思维——在进化史上真能平衡协调的部分?以他人视角来看世界和以多层次间接体验事物的能力,是想象和推理的风暴地带,正是凭借于此,福尔摩斯破解了重重谜团,爱因斯坦探索出了我们以前未知的世界(同样是遵循规律,但我们以前就是没有想到),毕加索让艺术不走寻常路,剑走偏锋。
这种深刻的认知飞跃是我们能够做到的。它来自与自我以及“因我而动”的世界。它又会产生于他人以及“为你而动”的世界。从情感中抽离的“移情”——我们称他是一种“纯粹移情”(sterilised empathy)——你拥有逻辑推理和创造性思维的土壤。移情感和创造力都具有一个十分重要,甚至是最基本的特质:我们必须脱离我们自己拥有观点,去获得创造力,同时也就具备了移情。我们不能想当然的认为他们是什么,而是他们可能是什么。这种能力的价值要想从我们其中一些神经元所激发出的点点滴滴上取得长足的提升,就需要切身体会他人的创伤——或者说当我们对他人产生怜悯之心时,我们能伸出援助之手,这就是要么从生活出发,要么像某个小说人物。
当情感能力上升到了具备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最基本层次时,纯粹的移情可能不那么纯粹。“移情”的情感部分对于其自身是一个狭隘的部分。它是有选择性的,而且经常带有偏见——我们更倾向于重视与那些我们所熟知或者与看起来像我们特质的人群,或者仅仅是我们有更多的心理空间可以容纳。“移情”可以在认知力上同时变得更加强大和富有创造力,只要理性和感性的流露互不干扰。
夏洛克•福尔摩斯可能就是人们眼中的冷血动物,这当然是真的。平心而论,如果你遇到真该需要帮助之时,无论你是谁或者你以前干过什么,站在你这边看在你的份上的又有多少想要去遵循那良知的呼唤来帮你或者干脆不闻不问?我,作为一个个体,会选择成为一个头脑冷静的福尔摩斯,那种能恪守自己情感底线的男人,那种努力“代言正义”的男人,仅仅“让负能量小闹一下”。
2012年12月14日发表
玛丽亚•科尼科娃(Maria Konnikova)是《驾驭心智:像福尔摩斯一样思考》(Mastermind: How to Think Like Sherlock Holmes)一书的作者。这篇作品已经登上了《大西洋月刊》《Slate》《新共和国周刊》以及《巴黎评论》。

转自:http://select.yeeyan.org/view/331053/364485
本页内容由网友自行在乌鸦部落发布,本站仅提供帖文、图片存储空间服务,帖文(图片)发布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帖文(图片)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站对帖文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
无需安装,微信扫码体验乌鸦部落移动端

关闭

乌鸦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