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富二代们的职业选择本来是可以更加耀眼一些的,但是有一个现象却很普遍,那就是富二代们很多都进到银行做了一个小职员,工资很低看起来没多大吸引力,为什么呢? 来源:金融八卦女(ID:baguanvpindao)作者:铁马
1. / 一辆车算什么,我买好几辆 /
在上海某大行工作的年轻人富贵儿,为了完成行里的ETC任务,说服老爹给自己、妈妈、妹妹都换了一辆车(主要是家里车都老了,确实也有需求),苏南老家上牌还要排队,结果行里要结季度任务了。
富贵儿一狠心,全部上成了大沪C牌(沪C不能进上海市区,所以经常在江浙沪地区被“鄙视”,以前苏南的车牌还能进上海市区就是不能走高架)。
富贵儿还带着同事去老爹在上海朋友的厂里面一家一家的扫,整个网点的任务富贵儿一个人就扛下来一半,支行长见了富贵儿那个眉开眼笑。
富贵儿的大学室友柱子(现在两人也是同事,不在一家网点)就比较惨了,自己的任务没完成几个,最后还是富贵儿伸出了援手,让柱子扫了两家他爸朋友的公司,最后柱子才勉强达标。
柱子是北方人,普通小康家庭,家里爹妈都是中学老师,在上海没啥资源;富贵儿是苏南人,是一个小富二代(也不算是大富豪),家里经营纺织生意,有个小厂,据说厂子离海澜集团不远,富贵儿他爸有很多朋友在上海办公司。
上大学的时候总是普通人柱子带着小富二代富贵儿飞,期末考试、平时论文、四六级。后来小富二代富贵儿开始带普通人柱子飞,始于他们参加完银行的考试。
其实上海的银行们特别是大行,前些年是不招外地生源的(不是地域歧视,因为上海方言的普及率很高,上了年纪的人去银行办业务,非上海人首先语言上就听不懂,特别是上海郊区方言可能互相之间都听不懂)。
这两年逐渐放开,上海的银行们开始有20%左右的外地生源名额,据参加过招聘的朋友们说,主要挑的都是学习成绩优秀或者家庭条件好的男生。
据富贵儿自己说,面试最后留用他很大可能是因为他家有厂子,能拉存款也能放贷款,办业务还能去他爹上海朋友的厂子里“扫荡”。
而柱子则真的是因为学习成绩好,工作踏实又勤奋,勤奋到什么程度呢?
就用上海银行里外地生源必经的一关“学上海话”来举个例子,柱子不仅学会了上海话,还学会了听懂松江话、金山话,还跟着崇明的领导学崇明话(因为郊区方言和上海话差别比较大)。
但就是这么勤奋的柱子,在银行上班的付出和汇报一点也不成正比。
例如轮岗的时候,推销信用卡,富贵儿带着同事一家一家扫老爹上海朋友的公司,一般情况都是富贵儿和同事一起去,富贵儿去了得先和老爹的朋友打个招呼吧?
这招呼一打就是一天,等到下午,卡也办了,富贵儿吃个饭打个盹儿溜一圈,和同事们一起下班回家。
柱子可就苦了,求爷爷告奶奶让学弟学妹、学长学姐、父母的朋友都办,最后还差几张,但银行的考核项属于计件制奖励,柱子没有达到标准,相当于柱子啥都没做,直接清零。
现在,富贵儿已要准备转岗去对公客户经理了,而柱子打算年底考研。
正好老爹还想把销售渠道移到上海来给富贵儿的妹妹打理,妹妹的老公家也在上海有厂子。
柱子说,现在才明白当时辅导员为什么劝他去事务所,别去银行了。
当时他看重的是银行起薪高,但是现在他觉得在上海的银行,没有亲人没有资源,自己又不会来事儿,真的是寸步难行的。
富贵儿虽然用了家里的资源,但我们平心而论,他并不算“好吃懒做的富二代”,因为富贵儿上柜、轮岗一个都没落下,还用家里的资源带给了自己的部门创收,领导都很器重他。
富贵儿自己也说,自己算是“合理利用资源”,爹妈还年轻,不想接班,想在上海好好再干几年。
2. / 二三线城市的“资源”差距才更明显 /
这两天,大V@杭州金融女民工也就银行中的这种家庭资源的差距现象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杭州金融女民工认为:富二代们都扎堆来银行,是因为大部分的二代,资质平平能力平平志向平平,极为优秀和极为垃圾的都比较少见。这些平平的孩子,父母对他们的期待其实也不高,来银行,无非就两点要求,一是正经有个事情做不要出去瞎混学坏,二是在大单位锻炼下成熟点,万一成长起来也好回去接班,成长不起来就在大单位终老,反正不愁吃穿,稳定安全最重要。 在浙江某二线城市宇宙行个金部的阿金说:
银行富二代的现象在上海还不算明显,因为富二代们大多数不会在网点也不会在一线坐柜,大多数时候都见不到。但是到了江浙沪比较富饶的地区,你可以看看,不论是大行还是城商行、农商行,都有当地“暴发户”家里的孩子,领导还得捧着,没办法,就靠人家拉业绩啊。
几年前,阿金还在实习期,有个同事,家里是做工程的小姑娘,我们就叫她富美吧(主要是人如其名)。
富美经过了培训之后新入行,一进银行看的东西就很宏观,别人都在柜面后面跟着师傅学,而她直接就问经理存款任务怎么完成。
当时阿金和富美还在半年的试用期,不用完成任务,结果富美每个季度都给网点拉来300-500万的存款。
所以富美在网点也有特权,只要累了就说低血糖,经理就安排她在后台休息。
另外,富美也不用打扫现金区的卫生(每个银行都有保洁阿姨,但阿姨的权限仅仅在非现金区,但银行最脏的地方永远是现金区)。
你以为富美就会拉仇恨?
那就错了,富美除了享受的关照多一点以外,其实本人很nice很大方。
例如私下会餐,说好的AA,只要是富美在场,富美总会悄悄替大家把钱结了,从来不让大家AA。
富美开车上下班,碰到同事能捎就捎,下大雨还会绕一下把同事送回家,外地同事上班路上出车祸了,富美二话没说,下了班开自己的车去火车站接同事的父母到医院。
久而久之,行里的同事们也就接受了富美平时的娇气,她偷懒也就没人过问了,富美也被领导像大熊猫一样保护了起来,大家都觉得富美情商高会做人,而且对于钱看的很淡,因为这一条,很多老师傅都喜欢她。
对了,富美每个月的基本工资其实就不到4000,但是据说富美非常热心做公益,把工资基本都捐了。
阿金说,一开始是有些人酸富美。但是久而久之大家都习惯了,因为富美其实也不过分,就是在工作分配上稍微轻松一点。
阿金所在市的农商行,如果来一个富美这种人,甚至可以直接给一个部门经理或者小副行长当,有的班都不用上,定期来露个面就好。
阿金好奇问过富美,为啥要来银行吃苦?
富美说自己其实其实就想开个咖啡馆,没有啥大目标,老爹想让他双胞胎的哥哥接班,家里又不放心钱给外人管,所以就让她进了银行多练练多看看,银行还能认识点熟人,积累点人脉,以后好帮她哥打理老爸的产业。
另外,还有一点富美觉得很重要,就是银行的女孩子普遍在长辈眼里觉得比较好嫁。
富美不算是惊艳的美女,但是很清秀,大学时谈恋爱被骗了(现在看其实是遭受了PUA),所以也再没谈过恋爱,在银行工作后,富美的妈妈开始安排相亲,前年年底,富美嫁给了一个当地小地产商的儿子,婆家还能从银行走贷款。
今年年初,富美怀孕不到5个月,领导就让富美回家休息了。
3. / 家庭资源变成了银行“好嫁风”? /
有没有感觉富美的经历有点像近来流行的一个词“好嫁风”?为什么家庭的资源变成了银行“好嫁风”?
因为直到现在,有一份安定稳妥的银行工作、家境殷实、温柔大方还被长辈认为是相亲的最佳对象。
在江浙沪某行私银分部的恨嫁姐就是这样。
恨嫁姐,上海某985金融学本科,藤校金融硕士毕业,曾经在香港的中信里昂、高盛实习过,家境很殷实,虽然算不上是富二代的体量,但是比一般人还是高一截。
毕业后在恨嫁姐本来要去香港的德银(幸亏没去不然这次就被裁了),但是因为父亲生病回到了老家。
之前恨嫁姐的银行生活和富美一样,不是很忙,而且因为资源的原因,很受领导保护。之后内部竞聘私银,恨嫁姐顺利进入了私银部。
恨嫁姐毫不避讳的说,当时进银行就是瞄着私银经理来的。
1、恨嫁姐虽然家境不错,但父母是比较木讷老实的生意人,不太会打交道还得罪过人,父亲现在又病了。家里能有财富积累纯属运气好,所以自己还是需要一些本地人脉的积累,去香港太远。
2、恨嫁姐目前对于婚姻生活有目标,想找个资金实力大于自己家并且能在生意上带来帮助的人,之前大学和国外谈过的男朋友也不乏比她家有钱的,但恨嫁姐觉得不够成熟太爱玩,只会花钱。
恨嫁姐所在的私银部倒也不是有太多的“钻石王老五”,反而是五、六十岁的富太太们居多,而富太太们无一例外,都很喜欢恨嫁姐。
因为恨嫁姐高知、性格好、温柔、工作稳定、家境殷实、人还热心。
专业能力上,恨嫁姐对国内,美,欧,日的市场基本动向,外汇黄金、大宗商品,开口就能形成自己的分析和逻辑,实习过券商、投行对基本业务也有了解。
软实力上,恨嫁姐高尔夫打的好,瑜伽一直在练,之前做学生的时候无聊做过代购,现在经常帮太太们托人买一些东西。
另外,恨嫁姐也会做事儿,能记得住客户的生日,每到生日自己花钱买礼物以私人的名义送给客户,巩固关系。
据说,要把儿子介绍给恨嫁姐的两个富太太还起过争执。目前,恨嫁姐也确实在私银岗位上如愿找到了符合她要求的对象,两家彼此都很满意。
恨嫁姐说,以前没进银行,以为都是埋头拉车的小柜员,不得不进银行后发现,银行这种地方卧虎藏龙,感觉银行很多分支机构会“养”一些高人,维护一些专属的优质客户。
4. / 唯资源论,对吗?/
铁马这里没有夸张到开着迈巴赫来上班的银行富二代的故事,也没有一个人给银行拉来几个亿的故事。
但身边三个真实的事例,确实显示了“资源”在银行职场中确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调查,目前“资源”的重要程度根据银行所在地业绩和经营情况而定。
邮政储蓄、农合、国有四大行好点儿,股份制大行比较严重,城商行、农商行更为严重。
甚至连资源,一些人都细分好了,有人说在银行混,有两个关键词:上层关系、业务资源你始终逃不掉。
上层关系决定了你最终能在银行爬到多高。业务资源决定了你大概能在银行拿到多少钱。
有资源无上层关系的,天花板大概是一个大的网点的行长。有上层关系无资源的,天花板比资源的高一点,是好的岗位(比如中后台),比如对公等。
不过这两者之间可以互通有无,甚至很多人是两者兼顾的。
就拿对公客户经理来说吧,办理企业贷款,通常千万级的业务。
所以这个岗位需要极强的个人资源和行领导关系,一方面你要找到客户,好客户不跟你玩,烂客户一做就逾期,提高坏账率。
但如果找到了一个好客户,但行里风控不给批,是不是还需要资源疏通?久而久之,可能这个岗位经过“大浪淘沙”后,留下的只能是企业资源在握,银行高层交情不浅的人。
那么什么人符合这样的特征呢?我能想到的有两个:
1、企业老板的亲朋好友2、银行管理层的亲朋好友
据此,我们可以把银行的年轻员工分为四种:
说实话,面对着这四种员工,除了非资非能型银行可以淘汰掉,其他类型的员工,银行确实也处于选择两难的境地。
例如商业银行,当然是要冲利润的,拥有资源、能力的员工固然是好,但有资源没能力的员工拉来的资源可以让有能力的人去做。
能力可以用一些时间成本来培养,但资源不是一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这就造成了在银行内部,资源很宝贵、能力“不值钱“。
所以拥有着资源的人也就比拥有能力的人享受到的银行内部资源(例如宽松的排班、较少的加班、较少的辛苦工作)多一些。“想进银行,又有能力的年轻人不要恐慌,你的能力最终还是可以转化为资源的,金融虽然有着浓浓金钱味,但是永远别走歪路也不要气馁,跟前辈多学业务,工作中多用心,善于观察总结分析,金子总会发光,我就是一个例子,从苏北小农村走到大上海,还当上了经理。既然出发晚了,就一定要用别人多倍的努力去追。”
某资深银行人这样说。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