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则热搜为“ZARA回应丑化中国模特”。事情的起因是ZARA在微博上发布了新彩妆产品的宣传照,而其中有一张照片,是“中国模特李静雯满脸雀斑”,引发了争议。有人表示这是在刻意丑化我们中国乃至亚洲女性,也有人说这只是追求真实自然,审美不一样。随着这张照片在网络上引起的一阵热潮,ZARA这家快时尚老牌服装商再一次被推到大众眼前,上一次ZARA上热搜还是因为抄袭事件。作为一家老牌服装商,ZARA不属于热搜体质,却是一个能让全世界女性为之狂欢的快时尚品牌。
其实除了“抄”这个制胜法宝,ZARA还承载着其创始人的故事。 作者 | 猫小姐 | 来源:商人读书会 shangrendushuhui
01
ZARA的成功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我们不引领潮流,只想做时尚的搬运工。”
而这个不是秘密的秘密,来自于ZARA背后的男人——阿曼希奥·奥特加。
奥特加1936年出生在西班牙北部贫困的加利西亚地区,爸爸是一名铁道工人,妈妈专给富人家做帮佣。
由于家境贫困,妈妈也没法再赊账,奥特加决定辍学。
辍学后的他,在一家衬衣店做学徒,后又去了一家时髦服装店学缝纫。
聪明好学的他当上了这家时髦服装店La Maja的部门经理。
当上部门经理的奥特加,不仅有了开阔的眼界,在服装上面也有了商业头脑。
由于这家店主打时髦,所以其款式有很多都是价格偏高,普通家庭的女性只能望而止步。
某天,店里来了一款像晨衣的睡袍,款式时髦深得人心。
虽然价格昂贵,但依旧吸引了很多女性前来购买,或者观看。
奥特加认为:“只有有钱人才能衣着光鲜是不公平的,我要解决掉类似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于是,当时的奥特加和妻子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抄袭”。
他们制作和时髦店款式相近的睡袍,并以平民的价格推向了市场。
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产品受到了女性的青睐,很快就被卖光了。
而这一举措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奥特加和妻子,加上奥特加发现:“一件衣服从生产到出售,中间的利润空间很大。”
于是夫妻俩在1963年辞职开了一家服装小作坊,名为“Goa”。
这家小作坊,延续了夫妻俩最开始的做法,生产一些价格昂贵的服装的相似款。
平民的价格,款式又时尚,小作坊从原来的三四个人,扩大到了500个人,还请了专门的设计团队。
10年的时间,小作坊慢慢壮大了起来,但在销售渠道上,奥特加都是依靠经销商,才得以完成大笔订单的销售。
1975年欧洲爆发了石油危机,与其合作的一家经销商突然倒闭,大笔订单被迫取消,这几近摧毁了奥特加手里十多年的事业。
几经周转,奥特加夫妻俩手里的事业也算侥幸活下来了。
经过这一次的“教训”,夫妻俩决定创建自己的品牌:
一可以不依附经销商,减少一定的风险; 二直接对接用户,可以赚更多的钱。
奥特加花了5000比塞塔,即30欧元,开了一家名为Zorbas的服装店,也就是现在的ZARA。
02
低价又时髦的衣服,有谁不爱呢?
ZARA迅速走红西班牙市场,也很快走向了全欧洲、北美,还进军亚洲。
同时,除了ZARA,还衍生出了其他的品牌,如Pull&Bear、Bershka、Stradivarius、OYSHO、ZARA HOME等。
Zorbas这家30欧元的小店,用了40年的时间,成长为世界第三大服装集团,即Inditex。
ZARA从不疯狂打广告,奥特加认为:“我们要让别人为我们宣传,也要为他们的宣传铺平道路。”
不打广告的ZARA,第一家店铺就选在了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而这样的选址也是ZARA一贯的作风。
无论是香奈儿,还是LV这些奢侈大牌,其旁边都视ZARA的身影,
这种斥巨资的店铺选址,离不开ZARA令人惊讶的销售业绩。
走进ZARA的店铺,就像看到了微型的四大时装周秀场,里面集合了各大品牌的“最新单品”。
在这背后,是ZARA“抄袭”的商业模式,是“每20分钟设计一件衣服”的商业速度。
40多年的“抄袭”,让ZARA成为了快时尚品牌里的商业神话,用“大牌的设计和低廉的价格”喂饱了普遍的消费者。
据悉,ZARA的设计师团队不仅庞大且年轻,600多名专职设计师的平均年龄都在25岁左右。
毕竟ZARA的受众以年轻人为主,只有“年轻人懂得年轻人”。
这批年轻人不仅频繁穿梭于巴黎、纽约等各大时装周,还会潜入上海、东京等地捕捉街头时尚气息,对于他们来说,
只有得到了时尚灵感,只要瞄准了大牌新款,他们就会用最快的速度把其抄下来,也就是所谓的“逮谁抄谁”。
但是ZARA也不是“普遍抄袭”,其设计师一般会从每天的数据反馈中得知销售得比较火热的产品,并以此为导向进行接下来的产品设计。
作为快时尚品牌,抄袭之风其实早已盛行已久,对于ZARA来说,即便对簿公堂也没关系,
因为抄袭这件事既不是秘密,他们也有足够的资金来对簿公堂,毕竟惊人的销售业绩摆在那里...
03
ZARA能成功地走到这一步,除了“快时尚的抄袭”,还离不开其背后的商业战略。
奥特加岁用大量的广告对品牌进行疯狂宣传,但他深知一些高科技的战略打法:
“饥饿营销,物以稀为贵”
ZARA一直采用小批量生产,每次生产上新后,一旦发生某款产品一周内表现不佳,产品就会被立即下架。
即便是销量很好的产品,也不会进行大批量生产,顶多在店里停留4周。
这种营销方式,让消费者产生了“上新了就要赶紧买不然会缺货”的消费心理。
促进了消费者的购买速度和购买欲望。
同时,这种小批量生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库存积压的风险。
“玩“大数据”,流行什么就上新什么”
ZARA每年至少出2W多款的服饰,而快时尚行业里平均每年是5000多款。
和业内其他竞争对手相比,ZARA的服饰不仅上新快,且款式都是当下流行的。
增加了顾客对品牌的喜爱和忠诚度,这也是ZARA最为独特之地所在。
总 结
ZARA是Inditex集团旗下最重要的顶梁柱。
其成长的过程虽不是一帆风顺,但却是其创始人手下的“千亿帝国”,世人都说:这是“抄”下来的千亿帝国。
在很多年轻的消费者心目中,ZARA就是一款势不可挡的年轻品牌,然而在40多年之后,ZARA这个“抄”出来的千亿帝国,
不知道会和新技术、新消费者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都是值得令人期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