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十一小长假的结束,网约车市场再次成为上班族热议的话题。原有平台整改的整改,调整的调整,而一些新平台也伺机而起,打算掀起新一轮市场争夺战。万万没想到的是:战局的焦点,已经演变成对专职司机的争夺。 文丨木子 编辑 | 秦言 来源丨懂懂笔记(ID:dongdong_note)
“从竞争到垄断,如今又回归竞争局面,对司乘来说终究是一件好事。”
在北京干了近四年网约车的李励坤,是朋友眼中的“老司机”。即便放到传统的出租司机群体中,他也是那种“耳闻天下事,心中有乾坤”的代表,从众多新闻和报道中,他早就发现从年初开始,很多新网约车平台就在一些二三线城市开始布局了。
“新生平台多了,首先是司机明显不够用了。”李励坤告诉懂懂笔记,他们司机群里很早就开始讨论,哪些企业开出了低佣、补贴、奖励等优厚条件,哪些平台正试图吸引从业司机注册、认证,转投新平台接单。
“新平台补贴力度虽然大,但我周围不少人还是有些犹豫的。”李励坤坦言,如今司机转投新平台,并不只是注册新的账号后就能接单那么简单,而是需要考虑很多问题,稍不谨慎还有可能影响收入。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部分网约车司机在企业“烧钱”做补贴的诱惑下,依旧坚持观望态度呢?多平台角力下,新老司机的顾虑又会对所有场内玩家产生什么影响?
条款画杠杠,司机“跳槽”顾虑多 相信有不少朋友都曾见过这样的场景。乘上一辆网约车,可以看到司机在中控台上摆着两三台手机,分别登陆了几个不同的网约车平台,用来同步进行接单。
“现在除了兼职司机之外,专职司机很少这么做了,一般都是跑一个平台的单子。”深圳网约车司机“花哥”说,最近经常在吃饭时和同行好友聊起新平台的补贴力度与抽佣政策。大家都感觉很有诱惑力,却并没有专职司机转投新平台。
他告诉懂懂笔记,如今司机转投新平台,性质几乎等同于“跳槽”到一家新的企业。虽然不需要适应新的就业环境,但还是要重新捋顺、学习新平台的政策、规则。
“这里面门道很多。现在有的城市车辆运营的手续,也让专职司机转投新平台变得特别困难。”花哥透露,包括他老家在内的一些出台并实施网约车管理新政的城市,就有规定一台网约车不能加入多个平台经营。纳入管理登记之后,司机只能接同一网约车平台的用户订单。
这样一来,若司机有意转投新平台,就需要到相关管理机构进行登记变更,且过程比较繁琐,这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只好继续坚守原有的平台。
“如果司机运营的车辆是从租赁公司租来的,那就更麻烦了。”花哥的朋友胡师傅也补充道,因为有一部分从业司机用于运营的车辆,并非自己所有,而是从车辆租赁机构租来的。
这些司机在租赁时会有条款限制,司机只能登记并运营单一网约车平台的订单,若租赁期间转投或接单多家平台,将被视作违约处理,需要交纳一大笔违约金。
要是租赁单位与某家网约车平台有合作关系,那司机想要转投新平台就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部分以租代购的车辆,会被大量协议内容制约,最终让司机进退两难。
“而且现在很多网约车平台都需要养号,不然很难赚到奖励,你懂得啦。”年初,专车司机余海曾短暂转投新的平台接单,却因平台新开账号奖励突然有变化,又转回原有平台。
他告诉懂懂笔记,如今不少网约车平台都新增了账号升级机制,接单就像玩游戏打怪升级一样,只有达到一定的级别,完成了每日的订单后奖励才更可观。这就使得司机们不得不收心,所有精力只能去“养”一个账号。
即便行业陷入多平台竞争,司机拥有了更多的经营选择,但无论是监管部门的登记流程,车辆租赁单位的条款限制,还是平台层出不穷的“升级”规则,都让网约车司机在转投新平台时,产生了不少顾虑,甚至打起了退堂鼓。
而除了怕麻烦之外,一些司机们也担心转投新平台之后,会影响到自己的收入,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甜头虽然多,获客能力成司机隐忧 “客源的确是我最担心的问题。”
今年年初,上海网约车司机钱亮刚转投一家新能源网约平台。他告诉懂懂笔记,新平台除了补贴力度大,奖励幅度高之外,还配发有具备运营资质的专用车辆,让他不再为营运资质而感到烦恼。
在缴纳押金之后,他顺利拿到了公司配发的新能源车辆。这让钱亮觉得很有优越感,甚至还向身边的同行好友炫耀了一番。然而,开始接单后他却发现了一个问题。
“一开始车子每天几乎都是在空跑,接不到几单,一个月后才稍稍好转。”钱亮坦言,新平台虽具有大企业背书,在市场上也有一定知名度,但前期下载、注册、打车的用户数量似乎并不多。
如今,他每天所能接到的用户订单数量刚好能维持成本和生活必要开支。幸好每个月下来,加上平台的补贴以及佣金优惠,收入与原先平台相差不大。但客源问题,依旧让这位老司机感到些许忐忑不安。
“我也明白,老平台沉淀的用户数量远比新平台多得多,短期内的客源差距还是会很明显。”钱亮表示,如果新的网约车平台短期内无法聚集大量用户群体,又缺少资金实力雄厚的靠山,往往会导致企业生存压力剧增,“我们也希望平台能加大补贴力度,把乘客都吸引过来。”
不过,长期不断的补贴、让利给平台司机肯定是巨大的压力。而且烧钱大战过后,网约车司机的收入,势必会在补贴降低或结束时,因订单数量、客源数量影响而减少。
“不少转投新平台的朋友,平时聊天也会说到这一点,所以我目前还不敢尝鲜。”在深圳开了专车的张健表示,相比自己的过于谨慎,身边有不少朋友都转投了新的网约车平台。
虽然车辆资质、运营资格方面都由企业出面解决,帮助司机省了很多麻烦,但客源订单偏少问题却始终存在。他向懂懂笔记分享了自己的判断:新平台在区域内投入的车辆数,与司机能够得到的派单量,始终是有矛盾的。
“如果平台叫车不方便,用户肯定就不会使用了,但是投入车辆过多,司机又会吃不饱。”一般新平台都不会马上就大量投入运营车辆,而使用平台的用户数量少,现有司机派单量自然也会很低,这是所有新平台布局初期都要面临的困局。
与网约车诞生之初,所有企业都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不同,如今的从业司机、出行用户都知道,一个成熟的网约车平台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资质与条件。
如果不够便捷、安全、实惠,用户是一定不会贸然去下载应用的。这也导致一些司机担心转投新平台后,由于缺少客源沉淀和获客机制,而使得日常收入降低。
目前,很多新平台都在以补贴、低佣的方式吸引司机加盟,短期内这是一种争夺司机资源的好办法。但也有从业者担心,企业“烧钱”招新的方式能够持续多久?“烧钱”过后,企业的那些承诺还是否能够兑现。
“甜头”能给多久,老司机心里没谱 “回想那两年的(网约车)平台补贴大战,感觉还是很刺激。”
深圳“老司机”李励坤三年前是在几位老乡的安利下,进入网约车行当的。他告诉懂懂笔记,在各平台大肆“烧钱”补贴司乘,争抢用户的阶段,他每个月的收入至少都是三四万元。
但这一切都随着各大网约车企陆续合并而宣告结束。最终,行业迎来了一家独大的时代,且一直持续至今。尽管期间有不少新玩家入行,却没能撼动目前的垄断格局。
“一家说了算,没有竞争,佣金自然也就没得商量,我们也希望能有新的竞争。”李励坤分析,如今几个最大的网约车平台佣金抽成比例稳定在三成左右,个别甚至高达四成,已经让从业司机叫苦不迭。
也就是说,乘客所支付的100元车费中,至少有30元被平台拿走。剩下的70元才是司机的所得。而司机除了要承担燃油成本之外,还需要支出车辆保养的种种费用,这也是很多司机大呼“没法干下去”的原因。
以李励坤为例,他每天跑在路上接单的时间,将近十六个小时。即便这样,每月净收入也仅不足万元。而在三、四线城市,网约车打车费本来就不高,被平台抽走三成佣金之后,司机收入就变得更低。
“有新平台进来是好事,但我也担心平台承诺低佣金的优惠政策,能够持续多久。”李励坤告诉懂懂笔记,部分企业为了吸引司机加入,承诺现阶段仅抽取一成佣金。有的平台甚至表态,佣金比例由区域运营者与从业司机共同商洽制定。
然而,他也担心这些新入局的企业在将司机“抢”到手之后,谁能保证不减少补贴奖励,调整佣金政策?未来,当行业百花齐放时,又是否会有新一轮的并购潮,让网约车重回垄断时代?
“这些事将来都说不准,经历过当年补贴大战的司机,或是被企业烧钱'骗’入行的,都会有这样的疑虑。”在广州专车司机佘师傅的眼里,任何补贴、让利,都是资本家在布局新市场时的套路。他感觉一旦司机从原有平台转投新的平台,就成了另一块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对于新的平台,条件再好我也只是观望,不敢轻易跟风。”佘师傅判断,一旦烧钱结束,新平台已经稳定后,制定规则的话语权又会再次落到平台手中,佣金提高,奖励减少或许在所难免。
一提及网约车大战,无论是司机还是乘客,首先能想到的词就是“烧钱”。然而,“烧钱”似乎不是万能的。网约车行业过了市场拓荒期,司机也在各种互联网大战中,也学会了理性对待新兴平台。
尽管这个市场迎来了新玩家,并试图打破目前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但短期内,似乎难以左右从业者对全新平台的选择。大量管理法规、行业条款的限制,也让司机对于“跳槽”的想法有所保留。
换一个角度思考,被“烧钱”和“做大”思维惯坏了的创业者,也在套路中惯坏了消费群体,这种从一开始就跑偏了的商业模式,又岂是一个网约车平台之怪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