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东吴集团”老板的管理之道
止于至善 发表于:2018-5-11 10:50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5448
作为一个好的领导者一个老板,要知人善用,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大家都死心塌地的为自己卖命,有时候要懂得放手让属下去做,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来源:哈叔读三国  作者:哈叔


孙权的事业起步是有根基的,父亲和大哥已经为他打下了基础,这一点要比刘备好很多。


但是,创业难,守业其实更难。


大哥孙策遇刺客暗杀,不幸离世,孙权仓促之中接管家族事业,当时他还是一个年仅18岁的青涩少年。


曹操曾评价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这话意思是,生儿子就得生个像孙权这样的。


按理说,曹操的儿子是各路诸侯之中最为出色的了,文韬武略,人才众多,但他仍对孙权很欣赏,足以可见孙权是有多优秀。


孙权年少接班,与刘备、曹操三分天下,抗衡多年,重创过曹操,大败过刘备,在位五十多年,其能力可见一斑。


与曹操常年在外出征,刘备四处颠沛奔波不同,孙权似乎比较懒,很多时候都是坐镇后方。


「懒人」孙权的成功,得益于他优秀的管理能力,今天哈叔就来讲一讲孙权的三大管理之道。




01
重视人才培养,梯队储备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本,东吴能与各路豪杰较量,离不开四大都督,他们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一人倒下了,迅速有人站起来,填补空白,而且实力上并没有太大的差距,所以才能够一直保持着竞争性。


反观刘备的团队,在这一点上做得并不好,特别是武将方面,蜀汉后期竟然少有能独当一面的虎将。


孙权这个人是很重视人才培养的,刚他发现吕蒙是一个好苗子以后,就劝他、督促他多看书,多学习,往管理层方向发展。


在用人方面,孙权敢于放手,也敢放权,让年轻的将领有更多发挥的空间,吕蒙、陆逊都很年轻就得到了重用。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东吴几大都督之间十分和谐,很有凝聚力,周瑜临死前力荐鲁肃,鲁肃之后强烈举荐吕蒙,吕蒙又很重视陆逊的成长。


当管理者最难的地方在于如何平衡下属之间的关系,东吴这几位都督能够精诚合作,与孙权平日里的调度和管理有很大的关系。


重视人才培养和储备,注重梯队建设,这值得今天所有的管理者好好学习和重视。






02
感情留人,善用精神奖励法

东吴团队的员工离职和叛逃是最少的,这与领导者的管理艺术有关,孙权是一个很会与下属交心,很懂得如何笼络下属,留住人心。


用物质留人是最基础的,也是必须要有的,但并不高级,真正能够让下属死心塌地跟着你的,是感情,是价值观。


所以,当你有一天,即使工资发不出来,他们依旧愿意跟着你打拼,为你打天下。


赤壁之战,鲁肃立了大功,孙权持马鞍,下马迎接鲁肃,这让鲁肃受宠若惊。


猛将周泰两次救了孙权的命,被周泰从敌军重围中救出的孙权回到军营后,设宴为其庆功,亲自给他斟酒。


最有意思的是,孙权让他脱去上衣,露出满身的伤痕,对于一个武将来讲,身上的每一处伤疤都是军功章,孙权抚摸着他满身的伤痕,聊着周泰的勇猛,泪流满面。


有功就要奖赏和肯定,这对当事人有着很好的积极作用,谁都希望被认可;而对其他人也有着宣传和鼓励作用,你们向他这样好好干,可谓是一石二鸟。





03
集思广益,当机立断


在赤壁之战开打之前,孙权是犹豫的,他没想好到底是投降曹操,还是联合刘备共同抗曹。


投降的话,父兄之业在自己手里断送了,真不甘心;但如果不投降的话,取胜的几率又不大,曹操大军气势逼人。


可以说,这是决定团队生死和未来走向的一刻。


生死关头,孙权召开大会,商议此事,让下属们畅所欲言,团队里有两种声音: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以鲁肃、周瑜为首的主站派。


最终,孙权在听了鲁肃的一番话之后,做出了决定:联刘抗曹,誓死不降。


另外,孙权还做了一个举动,挥刀砍断了桌子一角,很严肃地说,谁要是再敢提投降两个字,就如同这桌子。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在做决定时需要同孙权一样,有两大特质:1. 集思广益,多听意见; 2. 当机立断,果敢地做出决定。


如果在做决定时,一意孤行,肯定是不可取的,这样下属今后便不再有欲望发表意见。


其次,在听取众多意见之后,一定要根据利弊关系,果断地作出最终决定,拿出魄力,让下属坚决执行。如果总是扭扭捏捏,模棱两可,则会很容易在下属面前失去威信。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团队怎么样,往往就看他的管理者是什么样。


孙权的管理之道,带队艺术,值得今天的职场人好好学习和借鉴。

本页内容由网友自行在乌鸦部落发布,本站仅提供帖文、图片存储空间服务,帖文(图片)发布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帖文(图片)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站对帖文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
无需安装,微信扫码体验乌鸦部落移动端

关闭

乌鸦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