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未来将面临的十大变革
比滴心机 发表于:2018-1-21 19:19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2352
新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学校形态、学校价值追求产生了巨大冲击,在人工智能革命下,未来学校已经破壳而出,未来学校不是对今天学校的推倒重来,而是从今天的学校出发,通过逐步变革实现的。

本文转自教育之弦,经亿欧编辑
人本化:新素质教育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素质教育始终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发展素质教育。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素质教育,必然具有新的时代内涵、符合新的时代要求,中国教育将进入新素质教育时代。
新时代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向往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实质上是教育资源配置问题。这种不平衡体现在区域、城乡、校际之间,也体现在不同教育类型之间。教育发展主要矛盾的转变,意味着我国教育的功能定位将从工具本位转向以人为本。从本质上看,就是要真正实现教育的“去应试化”,完成教育价值观的重建,推动整个教育从“应试本位”走向“人的发展本位”。
新素质教育时代未来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第一,全球化背景下国民应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第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对国人的素质要求是什么?第三,人工智能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
新时代新要求下,文化素养、健康素养、艺术素养、绿色生活素养亟待加强,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将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强音。体育和艺术教育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学科本位价值,深化体育和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开放性:学校不再是封闭的孤岛
传统学校是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中分离出来的专门教育机构。它有专门教师、课程、实施教育场所、教学制度等,这些有组织、有目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在一个用围墙围起来的地方进行的。这个“围墙”既是一个实体的存在,更是一种把学校与社会隔离开来的一种隐喻,学校是教孩子们学习的地方,是“象牙之塔”。
而在人工智能时代、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传统学校形象正在被颠覆,传统学校的“围墙”正在被打破,未来学校的许多特质正在从传统学校的改造与创新中脱颖而出。
第一,从功能上讲,未来学校将呈现出教育的“去中心化”趋势,学校作为“传授知识的中心”这个概念将会被颠覆。
第二,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看,教育的实施正呈现出“去边界化”,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篱笆正在被拆除。
第三,从教育实施的空间看,未来学校呈现出“社区化”,社区已成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第四,从教育资源的供给看,未来学校正呈现出开放化、共享化的特征,课程的供给不再是传统的学校教育的特权。
定制化:课程供给从统一批发走向个人定制
传统学校发端于西方工业革命,其目的是适应机器大生产的需要,培养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工人。这种学校教育具有统一的课程设置、课程表、教材,教师具有统一的教案,学生有统一的作业和考试,呈现出鲜明的同质化特征。
未来学校的课程供给方式将产生重大变革,即课程供给将从传统学校的“统一批发”走向未来学校的“个人定制”,课程供给将从过去的学生围绕学校转,变为课程供给围绕学生的需求转。定制化课程实现的具体路径将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学生学习诊断和分析。由此,未来学校教育将逐步走向适应每个学生的“精准教育”。
综合化:课程组织从分科走向综合
课程内容编制的基本原理有两个:一是以学科为单位编制,二是以特定主题(课题)为中心,综合地组织多学科内容来编制。以“学科”为单位的学习和以“主题(课题)”为中心的学习之间的差异,就是以文化领域为基础的学习与以现实问题为对象的学习间的差异,这两者建构课程的逻辑是不同的。
传统学校课程内容的组织适应升学考试的需要,主要采用的是以学科为单位的编制方式。这种课程编制方式突出强调了学科逻辑,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承。
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课程教学改革越来越多地强调以主题(课题)为单位来组织课程和教学,典型案例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项目学习和以芬兰为代表的现象教学。这一改革体现了未来学校课程改革的方向——“去学科化”。当然,“去学科化”并不意味着对学科课程的否定,而是在课程组织实施方面将越来越多地采用主题(课题)逻辑,在课程组织中逐步提高主题(课题)式课程的比例。
具体而言,未来学校课程的“去学科化”改革,将呈现出以下三个趋势:一是主题化,即以学科知识主题为单元组织实施课程教学活动;二是跨学科化,即课程内容打破学科界线,强调跨学科教学;三是生活化,即打破知识教学与生活相脱节的局面,回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组织课程教学活动。
实践化:课程实施是“书本学习+实践学习”
未来学校课程的实施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即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统一。传统教育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其优势是依托于教材和教辅进行知识的系统传承,但是缺了另一条腿——实践教育。学校教育不能只有书本知识教学,必须“去学科中心主义”,让教育回归生活。
虚拟世界越发达,现实世界越可贵。一所学校应该与外部世界保持积极的连接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个外部世界是人类文明和创新的整个世界,是学校保持生机的源泉。创新企业、社区、工作场所、政府部门、大学、自然世界、博物馆……这些力量会不断滋养孩子的成长,促进学生自我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连接与激荡共生,良性互动。
产品化:课程产出变为“内隐思维产品+外显实物产品”
在传统的教学逻辑中,今天所有的学习都是为明天做准备,也就是所谓的预备型教学。然而,每个人的未来都是不确定的,我们怎么可能把每件事都准备好?所以,我们需要将概念做个转换,由预备型教学转变为及时性教学,即每一次学习都是以问题为驱动,学生的任何一次学习都是为了发现和解决一个有意义的、值得解决的问题。
未来学校的课程产出要追求学生的内隐思维产品和外显实物产品,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思维,将教学设计的成果产出指向内隐的思维成果和外显的产品制作,采取由结果导向的“逆向教学设计”策略。首先,确定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成果);其次,确定如何证明学生达成了学习目标(评估);最后,安排各种学习活动和学习指导方法(设计)。
立足于“为思维而教、为创造而教”的未来学校,就课程实施来讲,必须改变仅限于教材和教辅的单纯的“讲解—训练—接受”的方式。
具体途径:一是进行基于教材的开放式知识加工。把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脚手架,以此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学习,在开放性的学习中展开思维教学。二是跨学科知识加工。组织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从多学科视角进行思维碰撞。三是基于学生自身生活经历的知识加工。以学生的亲身实践过程作为知识加工的依托,在实践中感知、发现、内化知识。四是对知识的应用性加工。创设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五是对知识的设计——生产性。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制作产品。六是对知识的创新性加工。在知识的加工中,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观点。
自组织:学校组织从班级授课制走向学习共同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最新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重新定义了知识、学习与教育的内涵,认为“可以将知识广泛地理解为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这种知识的过程”、“教育可以理解为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学习”。
它从两个方面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学校教育的理解:一是学校教育的组织重心从传统的教师的教学中心转向了学生的学习中心,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
二是学校教育的价值重心从传统的知识中心转向了全面发展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获得知识,更要获得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等。
未来学校组织形态的变革,一是“去教师中心化”。只有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文化、学校文化、教研文化才能真正发生改变。”
二是学校组织细胞从教学型组织向学习型组织转变。未来学校必然要求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造,使之成为服务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学习型组织。
三是把学校建设为师生共有的学习社区。要让学生意识到,来到学校学习不只是为自己负责,还要为别人负责,为周围的社区负责。四是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改造为学生学习共同体,引导孩子建设社团、组织的学习共同体,引导教师组织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这是我们对未来学校组织形态的新期盼。
智能化:学校教育手段进入“人+机器”时代
未来学校教育进入“人+机器”时代,意味着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人机融合的新教育时代要求未来学校大力推进“去人工化”,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凡是机器能干的,都要交给机器去做,这是未来学校智能化必然要求。
应用新技术变革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必须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一是问题导向化,即从现实需要技术支持的教育教学环节入手,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二是技术成熟化,即从成熟的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入手,让教育教学省时省力;三是应用人性化,即从寻找人机友好互动的技术入手,让广大师生一用就喜欢。
协同化:学校教育边界的消解与重构
人的教育有三个场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分工,逐步从家庭和社会生产中分离出来的专门帮助学生成长的一种社会现象。由于近代科学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现代教育的普及,学校教育越来越专门化,日趋成为传播知识、追求升学的“象牙”之塔,与家庭和社会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
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学习终端的出现正在打破以固定的教材、教师和教室为支撑的传统学校对人类社会知识传播的垄断,学习成为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事。由此,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边界正在被消解,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的回归成为未来教育的必然趋势。
本页内容由网友自行在乌鸦部落发布,本站仅提供帖文、图片存储空间服务,帖文(图片)发布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帖文(图片)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站对帖文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
无需安装,微信扫码体验乌鸦部落移动端

关闭

乌鸦部落